:::
2021/01/04

吾愛吾家

開臺首府 三郊興盛五條港
「做十六歲」為臺南自古以來的傳統節慶習俗,每年的農曆七夕舉行。
「做十六歲」為臺南自古以來的傳統節慶習俗,每年的農曆七夕舉行。
林百貨經常舉辦藝文活動,圖為「當西市場帥哥遇上古蹟」。
鄭成功攻臺之役後,建立臺灣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圖為安平古堡一隅。

文‧圖/彭靜文

頂著「開臺第一首府」的歷史光環,因河港商貿盛極一時的臺南,自17世紀起成為全臺最重要的政治與經貿中心,已超過200年。此地交融了荷蘭、明鄭、日本等多元文化與風韻。

根據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統計,臺南有142處古蹟,豐富的文化底蘊涵養一方水土,當地百姓追求的不是快速發達的建設,而是優雅安適的生活步調。歷史古蹟經過活化與再造,為老建築注入新靈魂,也為古宅重現金色年華,繼續承載市井生活的記憶。

關於臺南,我想從台江內海(潟湖)最大島嶼大員(安平)說起,沿著老街散步,欣賞「安平藍」古韻,走訪府城風華。

西元1624年,荷蘭與明朝激戰8個月後達成協議,荷方同意放棄設置於澎湖的要塞和炮臺,轉至經略臺灣島;明朝不得干涉荷蘭對臺灣的占領。荷蘭人從大員(今安平)上岸,自此進入荷據時期。為了鞏固海權霸主的地位,荷蘭在此建立要塞「熱蘭遮城」,作為統治臺灣全島和對外貿易的總樞紐。1662年,鄭成功攻臺之役後,成功將荷蘭人趕出臺灣,建立臺灣史上的第一個漢人政權;鄭氏將熱蘭遮城更名為安平鎮城,這就是現在「安平古堡」名稱的由來。

直到1683年(清康熙22年),臺灣被清朝劃入版圖,隔年又定出一府三縣。1684年(清康熙23年),清廷頒布「渡海禁令」,僅准漳泉州人士有限度的移民,不准攜眷,且出入港口限於福建廈門與臺灣鹿耳門對渡,這一道政策限制了整體發展,但也相對獨厚臺南,民間為了貿易主動開墾土地,建設通商港口與發展商業組織,造就「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繁華盛況。

清朝立府以來,建有14道隘門守護臺南城,但在日據時期部分城牆遭拆除,改闢為道路,到1917年時城門所剩無幾。經搶救整修現今剩下四座:「兌悅門」、「大東門」、「大南門」及「小西門」。位於信義街口的「兌悅門」,俗稱咕咾石城門,建於1835年 (道光15年),是昔日府城從小西門延伸至小北門之外城的三座城門之一,是現今府城中唯一有可通行車輛與行人的城門。只是滄海桑田,現代人已經無法想像,當年穿過城門之後就是水路,載著咕咾石當作壓艙石的船隻在這一帶穿梭;如今,信義街上開了不少特色小店,也為這條小巷增添不少文藝氣息。

「神農街」是一條時光隧道,舊稱為北勢街,是目前保存最完善的老街,也是五條港文化園區最重要的據點。這裡的街屋仍保留清代、日據初期與民國不同時期的建築外貌。三百年前,荷據時期神農街還處於台江內海中尚未浮現,直至百年後,泥沙淤積成為五條港,清領時期,最早來自唐山的先民,經由鹿耳門、安平進入汪洋一片的台江內海,開始在內岸發展市街和商業活動,這是五條港的前身,後來台江內海淤積,原熱蘭遮城(安平古堡)和普羅民遮城(赤崁樓)之間的潟湖,陸化成為幾條東西走向、大致平行的內河,北勢街位在五條港核心地帶,商賈店舖市集往來頻繁,河港貿易三郊興盛,為北勢街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繁盛富饒,風華一時,是五條港的黃金年代,也為府城擘劃出一代的盛況。

日據時期火車站前方附近被稱為明治町,成功路被稱為明治町通,鴨母寮市場是明治市場,臺南火車站舊名是臺南驛;1930年代,從車站到運河之間的「大正町通(今中山路)」和「末廣町通(今中正路)」,是臺南最繁華的路段。林百貨人稱「五棧樓仔」是全臺第二家百貨公司,僅比臺北市的菊元百貨晚7天開幕。1932年啟用時,配有南臺灣第一座商用電梯,繁華一時的地位印象,竟成為二戰時期美軍轟炸的目標。

臺南的故事永遠訴說不盡,府城從文化古都蛻變成創意城市,民間自發性的保存與共生,是這座城市最重要的驅動活力。神農街、正興街、府中街的創意匯集,青年返鄉和島內移居,匯聚無數人才再創風華,開臺首府的蛻變正悄然展開。

閱讀請點以下網址:

◎Hyread ebook(網址:https://ebook.hyread.com.tw/)

◎Mybook (網址:http://mybook.taiwanmobile.com/magazine)

◎udn閱讀吧 (網址:http://reading.udn.com/v2/magMain.do)

◎利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借書證,登入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網址:http://tpml.ebook.hyread.com.tw/),不論是電腦、手機或平板都能借閱唷!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