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5/04 

武備巡禮

【武備巡禮】國造衛星通信車 聯戰利器
憲兵因應作戰需求,採用城市數位迷彩塗裝。(記者傅啟禎攝)
【武備巡禮】國造衛星通信車  聯戰利器1
【武備巡禮】國造衛星通信車  聯戰利器2
【武備巡禮】國造衛星通信車  聯戰利器3
【武備巡禮】國造衛星通信車  聯戰利器4

文:記者傅啟禎

 指揮與通信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隨著科技演變,我國自民國80年代初期,發展軍用衛星通信設備,目前已發展出第2代的維星車。衛星通信可大幅突破地形與距離限制,車輛在高速移動中仍能持續追蹤衛星,並可提供高品質的語音、數據、視訊等功能,為指揮官提供更完整的戰場即時資訊,使之進行決心下達,有效達成「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目標。

 開啟自主衛星通信系統新紀元

 隨著科技演進,現代化戰爭涵蓋範圍,已擴及陸地、海洋、天空,乃至於外太空。要構連起複雜的立體作戰系統,有賴強大的指管通信裝備。由中科院自主研發的衛星通信車,為達成國軍聯戰通信無死角的需求,克服傳統無線電受高山、都市建築,及海洋阻隔而產生的通信盲區,自民國80年代初期,由中科院先期研究衛星技術,直到民國 87 年,「中新一號」同步軌道衛星升空,開啟我國自主衛星通信系統的新紀元。

 動中通功能 精準掌握戰場資訊

 中科院指出,第一代國軍衛星通信系統,簡稱 「天頻系統」。歷經6年研製,於民國92年完成衛星通信固定站台及衛星通信車(俗稱天頻車)等衛星系統部署。自民國 100 年起,配合衛星壽期更新,中科院研製第2代國軍衛星通信系統,簡稱「維星系統」。新一代的衛星通信車,最大亮點就是具備「動中通」的功能,使用中科院自主研發的「自動追星衛星天線」,可在高速行駛中,精準保持天線指向不變,大幅改變作戰思維,掌握瞬息萬變的戰場資訊,已順利交軍完成部署。

 中科院強調,自動追星衛星天線因有輸出許可風險,在國防自主政策指導下,中科院整合資通所、電子所、材電所及飛彈所,自主研發,在過去研發各項精準武器厚實基礎下,歷時1年完成驗證,並於2年內完成量產交軍任務,看似短暫的研發時程,是中科院30餘年來各項基礎工程結晶。

 多次馳援救災 展現堅實戰力

 天頻計畫主持人吳玉龍博士表示,衛星通信車除於戰備任務使用外,自民國88年的921震災開始,在各大災難現場,包含88風災、國道走山、維冠大樓倒塌、花蓮大地震、普悠瑪號出軌等事件,都可以看見衛星通信車的身影,可見該項裝備,對近20年間救災任務的重要性,也進一步展現當前國軍在科技與裝備進步下,更加堅實的作戰能力。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