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7/18 

軍事論壇

【軍事論壇】美陸軍建構RAS能力 決勝未來
美國陸軍運用全自動運輸車增加戰鬥持續力,以補給車/直升機隊全自動化支援前線,亦運用無人貨機執行補給與傷患後送任務。(取自美國陸軍網站)

◎翁予恆

  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RAS)泛指地面、空中、水面(下)、太空等領域機器人,與運用各類型指管系統內之人工智慧(AI)分析軟體等,具備「成本低」、「任務範疇廣」、「零人員傷亡」、「提升作戰效能」與「強化指揮官決策」等特性,可有效提高軍事能力,因此各國積極投入發展。

  遵循美國國家軍事計畫對於科技建軍指導,美陸軍認為「領導」、「人才」、「訓練」與「科技」為贏得未來戰爭要素,若將RAS系統納入作戰序列,將是「科技」方面的突破,可有效擊敗敵軍、掌控地域與確保戰果等,更可列為「多領域作戰」成功要素之一,協助各領域製造「機會之窗」,讓決戰兵力突破敵人所設之「反介入/區域拒止」封鎖線。

 3大研發趨勢

 RAS的戰場功能係依據科技能量而定,因此須先掌握發展趨勢,方可訂定運用策略。未來機器人與自動化研發趨勢如下:

  一、自動化:目前RAS通常採用有/無線遙控,僅可達到部分自主操控。然要達到全自動化,必須讓感測器與控制單元密切整合,依環境變化,運用內建程式,操控機器執行任務。目前美軍考量要點為人類參與自動化程度,意即在指揮圈內或外。在內可於決策階段由人類接手;在外代表可隨時干預與操控。

  二、人工智慧:為自動化的進階,意謂機器可如人類思考。有別於自動化,而是學習人類的感知、思考、溝通與決策等,需要讓中央資料庫與自我學習功能鏈結,提供機器思考資料鏈,且必須有預防性規則約束,否則造成嚴重後果。美國期待人工智慧發展後,可協助美軍識別敵戰略意圖與提出警告、支援決策與提供指揮官人機團隊行動方案選項等。

  三、一體化指揮平台:這關係到異質系統的資訊分享/加密/範圍/溝通/指揮平台等技術,以利指揮官統一指揮,美軍希望在研發各種無人系統前,都需要訂定上述子系統規範,以利整合。

  美軍亦指出RAS開發必須有多項外在因素配合,分為「政府明確的政策指導」、「異質系統互通性」、「共同載臺」、「模組化籌載」、「資通電防護」及「任務保證補充方案」等,以節省研發預算,並使系統發揮更大功用與容易後續升級。

  5大能力目標

 軍事專家認為,若作戰序列納入RAS,組成人機團隊,可產生戰力加乘,大幅超越對手。美軍發現俄、「中」等軍事強權也致力於發展無人化系統,其對美軍在未來戰場產生許多問題,第一是加快作戰速度,包含製造更遠的隔離範圍(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第二是有效作戰方案,乃運用RAS執行欺敵、干擾與超越攻擊等。第三是解決城鎮戰中通信窒礙,減低超載、死角、干擾等問題。這都對美軍執行任務形成難以克服的障礙,因此美軍訂定5項RAS能力發展目標,以抵銷敵人優勢,分述如次:

  一、增加戰場覺知:高壓危險之戰場,會影響士兵對環境的了解與判斷,然利用無人化系統替代人類進入不可通行區獲取情報資訊,可協助部隊提升戰場覺知,降低風險。

  二、減少生理與腦力負荷:利用機器人協助小部隊攜帶裝備,再加上納入人工智慧的指管系統,可協助整理大量資訊,減輕腦力運轉,使官兵專注執行任務。

  三、強化作戰持續力:無人化系統可精準運算補給量與補給點,再運用無人載具實施運補,提升補給效率

 四、加速機動與增加行動方案:面對「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無人化系統可延伸部隊戰力影響範圍,加速兵力部署與增加行動方案選項,暴露拒止區內的機會之窗,突破敵人封鎖。

  五、戰力防護:官兵於戰場必定暴露於極度危險的環境,RAS可替代士兵執行必要任務,減少人員傷亡。

  RAS發展策略係依據上述5項目標,訂定各階段分年進度,以指導與管制所屬研發進程。

  各階段發展主軸

  一、近程(2017-2020年):導入現有科技,建立初始「人─機團隊」,

 (一)增加戰場覺知,普及小型無人載具,延長續航力,並具備自動障礙迴避等基本自動化功能,協助部隊快速判斷威脅。

  (二)減少官兵負重,製造不同規格與任務屬性之無人載重車,以遙控方式,協助官兵攜帶隨身裝具、物資與多人操作武器。

 (三)強化作戰持續力 ,決策持續力使各級指管系統與感測器整合,運用RAS分析情資,精要提供指揮官運用,減低人工負擔。戰鬥持續力採用半自動化無人載具(通用車、降落傘),且設定閃避障礙物與自動駕駛等功能,可跟隨主車隊後方進行補給。

  (四)確保部隊行動自由,嵌入可閃避路面障礙或偵知爆裂物之自動化系統,同時增加自動化越野車輛,確保部隊機動順暢。

 (五)戰力防護,發展具備清除急造爆裂物或障礙能力的無人車輛,減少人員不必要的傷亡。

  二、中程(2021-2030年):發展「異質協同」與「群體機器人」,強化戰場覺知。

 (一)以微型與群體無人化系統增加戰場覺知,著重「微型」、「長時」與「群體運作」3種特性,正式將機器人納入任務編組中,促進大量情報匯流與分類。自動化與通信網路為本階段關鍵背景。

 (二)導入機器外骨骼減少負重,建造中/大型無人車,協助部隊攜行更多模組化武器裝備(核生化、資通電、情監偵等)。同時導入單兵機器外骨架,使單兵攜行火力增加。

 (三)以全自動運輸車隊增加戰鬥持續力,強調自動化與無人化系統補給方案,有別於近程時之半自動,此階段要求補給車/直升機隊全自動化實施支援前線,亦發明無人貨機執行補給與傷患後送任務。

 (四)加用兵速度與方案,要求「人─機團隊」必須成型,以各種功能無人化系統在不同戰場環境下共同執行任務,使作戰序列備增,讓指揮官可執行更多作戰方案。

 三、遠程(2031-2040年):導入人工智慧與群體協作,「人─機團隊」達成全戰備。

 (一)人工智慧群體機器人增進戰場覺知,強調人工智慧必須融入「群體」無人化系統,並與中央指管系統鏈結,使不斷學習與更新決策者需求,提供最必要情報。另也強化續航力,使監偵時間更持久。

 (二)運用自動空中運輸增加部隊持續力,補給車/機隊需全自動化,並建立龐大的自動化空中運輸與護航機隊,可快速支援前線,大幅減少後勤部隊負擔。

 (三)運用先進無人戰鬥車增加部隊部署能力,強調異質系統間無人化系統整合與自主協同執行任務,並具備適切防衛與攻擊性,協助達到作戰目標。此階段具可信度之人工智慧與自動化系統為關鍵。

  實現人機合作 因應AI戰爭

  美陸軍無人化系統發展策略,環繞在「提升戰場覺知」、「減輕生理與腦力負荷」、「強化作戰持續力」、「促進部署速度與彈性」與「增加戰力防護」等5項發展主軸,最終目標是達到完全分散式管理,讓「人─機團隊」可依計畫分別執行任務,迫使敵人無法預測,決勝於未來戰場。

 (作者為陸軍上校)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