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8/12 

社論

【社論】防救災我先鋒 國軍永遠護臺灣

 「米克拉」輕颱遠颺,臺灣及離外島僅傳零星災情,讓人鬆了一口氣。因應颱風來襲,國軍各級單位早依防災標準作業程序,配合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完成一級開設,預置所有裝備及機具,人員也完成整備,以最周延準備,確保民眾生命財產安全。雖然天災不可測,但人力可以完善,透過國軍的準備及軍民攜手,就能將災害風險降到最低。

 氣象局解除颱風警報後,今日臺南以南、臺東及澎湖地區仍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需注意溪水暴漲、雷擊及強陣風。至於位在日本南方海面的熱帶性低氣壓,未來是否生成為今年第7號颱風「無花果」?則仍待觀察。今年7月因太平洋高壓勢力過強影響,造成史上第一個零颱風的7月;但8月未過半,西北太平洋已有辛樂克、哈格比、薔蜜及米克拉等4個颱風形成,遠高於氣候平均值,代表颱風爆發期已來臨。近年在政府各單位、國軍和民眾全力防範下,雖未傳出天災重大災損,但防災意識絕不可鬆懈。

 每當遇到颱風等天然災害,都會讓人聯想到氣候變遷和全球暖化問題。從氣象學來說,海洋溫度只要升高一點點,就可能使更多熱帶擾動升級成颱風,熱帶風暴威力也會增加,並帶來更多雨水。臺灣屬於海島型氣候,受全球暖化影響極大。「氣候變遷災害風險調適平台」根據臺灣29個氣象局測站資料,統計1970至2017年影響臺灣的颱風6項降雨指標,選出影響最大的24個颱風,其中1970至1994年有8個,1995至2017年有16個,顯示極端強降雨颱風事件,發生機率愈趨頻繁。

 根據世界銀行研究顯示,臺灣是自然災害高風險地區,原因之一為臺灣位於全球颱風最活躍的西北太平洋,平均每年約有3至5個颱風會襲擾。雖然颱風來襲並非完全壞事,因為它是水資源的來源之一;但強大風力及可能挾帶的大量雨水,卻可能造成重大損害。據過去天然災害資料,「颱風災害」是最常見的災害類型,極端強降雨颱風更是造成社會與經濟巨大災害損失的來源,這還未算上其他因氣候變遷引起的天災,若總合這些損害,累積成本更為可觀。

 然這些只是事後計算,其實更大威脅和挑戰,來自天災發生時的因應。若處置不當,不僅會導致人民生命財產巨大損失,也可能引起社會和政治動盪,這也是各國在因應大型天災時,會出動最具動員能力、硬體設備相對完善的軍隊之所在。例如去年10月哈吉貝颱風重創日本,造成百人傷亡,因損失巨大,防衛省徵召後備部隊投入救災;今年7月鋒面及低氣壓流入暖濕空氣,造成九州南部豪雨,導致數十人罹難,日本亦動員自衛隊投入救災。不僅日本將部隊做為救災重要力量,其他各國也是如此。

 相較於日本,我國軍隊投入救災的機制及行動力,更臻完善。莫拉克風災後,政府修訂《災害防救法》第34條第4項規定:「直轄市、縣(市)政府及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無法因應災害處理時,得申請國軍支援。但發生重大災害時,國軍部隊應主動協助災害防救。」2012年修正《國防法》第 2 條、第 3 條及第 14 條,將「協助災害防救」增列為我國「國防目的」及「國防範圍」,並納入「軍隊指揮事項」之一。這些法規確立,災害防救乃國軍任務之一。

 多年來,國軍依照上述機制,發揮「主動協助災害防救」精神,不待地方政府申請即「超前部署,預置兵力」。例如此次為因應米克拉颱風威脅,國軍預置約3萬5000餘人待命總兵力,並將救災備用的AAV7兩棲突擊車、膠舟、抽水機等各類災防裝備機具,計26類1469輛(部)完成整備;同時針對災害潛勢區及低窪地區,預置兵力、機具以利即時救援。國軍各醫院也編組救護醫療小組,可隨時投入醫療支援。這些作為是國軍防救災的標準模式,亦是歷來天災得以降低生命財產損失,以最短時間達到災區復原的關鍵。

 綜言之,由於國軍的投入,有效降低各項天災災損,也樹立了國軍是百姓守護神的口碑和地位。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年曾針對臺南地震救災及重建等相關議題進行民調,結果有高達93%的受訪者,對國軍救災表示滿意。如此高的肯定,是國軍官兵無私付出的成果,在民眾的鼓勵及官兵堅守救災崗位下,國軍有充分信心因應任何天災挑戰。

:::
廣告20240418-24桐花祭「美好彰化 幸福桐遊」內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