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9/13 

戰史回顧

【戰史回顧】英蘇盟兵伊朗 海空優勢決勝

◎温培基

 前言

 1941年8月25日至9月17日,英國和蘇聯為確保對伊朗油田和援蘇物資通道安全,聯合出兵干涉伊朗。結果導致伊朗國王禮薩汗退位,納粹德國在伊朗的勢力被全部肅清。1943年12月1日,美、英、蘇3國聯合發表《德黑蘭宣言》,保證持續對伊朗經濟援助,並在戰爭結束後維護伊朗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以下就戰前情勢、作戰構想、作戰經過與檢討評析,分述如下:

 戰前情勢

 1941年,德國以閃電戰術席捲歐陸,惟西線戰場在不列顛空戰失敗後,德軍將目標轉向東線戰場,發動「巴巴羅薩行動」入侵蘇聯。

 1941年5月,德軍攻占克里特島,並從法國維琪政府手中接管敘利亞機場。部分英印軍隊自伊拉克的巴斯拉港進入伊朗西部。

 1941年6月,英國為保護蘇伊士運河安全,並確保英波石油公司對伊朗西南部油田的控制,對伊拉克政變做出激烈反應。

 作戰構想

 英蘇聯軍以開放援蘇通道為目的。

 英蘇聯軍先期奪取制空權及制海權,封鎖軸心國支援;在海空火力支援下,地面部隊發揮外線作戰優勢,由南北兩方同時向伊朗發動攻勢,迅速奪取重要機場、港口及重要城鎮,迫使伊朗議和。 

 作戰經過概要

 英軍行動

 8月25日凌晨4時10分,英國海軍艦隊對阿巴丹港口內的伊朗艦隊開火,擊沉「帕朗號」護衛艦後,在軍艦火力掩護下,順利完成空降作戰及登陸作戰,並進攻阿巴丹內的煉油廠。迄當日下午,英軍攻陷阿巴丹。

 8月25日,英印軍以約2個師兵力乘船沿卡侖河北上,歷經1天激戰後占領阿瓦士。另一路英軍自伊拉克境內哈納根發動攻勢,在克爾曼沙赫附近遭伊朗軍隊堅決抵抗。

 8月27日,伊朗首相曼蘇爾遭免職,新任首相下令伊朗武裝部隊停止抵抗。

 8月29日,英屬印度第8師在胡澤斯坦省迅速挺進,英屬印度第10師同步在伊朗北部展開行動,伊朗軍隊迅速潰敗。

 8月30日,英蘇大使要求伊朗軍隊停止抵抗,將外交人員之外的德國僑民驅逐出境,並開放盟軍運輸武器和戰爭物資所需領土與道路。

 8月31日,英蘇兩國要求伊朗將德國僑民轉交蘇軍和英軍處置。

 9月1日,英國軍隊到達加茲溫,英屬印度軍與蘇聯軍隊完成會師。

 蘇軍行動

 8 月25日凌晨,蘇聯軍隊由諾維科夫將軍指揮約2000人的摩托化部隊,在亞塞拜然南部納希契萬地區,渡過阿拉斯河進入伊朗境內,迅速占領馬庫和霍伊後,經大不里士向東進軍。另一支2000人的蘇軍縱隊,在東邊500公里沿裏海南岸向東攻擊,占領安札利港和拉什特,並逼近加茲溫城。第3路蘇軍約1000人在沙赫港登陸,攻占戈爾甘後,並推進至鐵路樞紐塞姆南和沙赫魯德。

 8月25日,蘇軍以空軍襲擊伊朗的空軍基地,同時以機械化部隊攻擊伊朗軍隊,蘇軍突擊部隊占領伊朗的焦勒法。與此同時,蘇軍進攻伊朗的西亞塞拜然省,擊敗伊朗守軍第15師和第3師。

 8月26日,蘇軍占領西亞塞拜然省。同日,蘇軍黑海艦隊出動小型艦隊,配合地面部隊向巴列維港發動攻勢。翌日,蘇聯空軍以重轟炸機4機編隊轟炸港口。

 8月28日,蘇聯控領巴列維港,並占領馬什哈德機場,通往首都德黑蘭的門戶洞開。

 9月1日,蘇聯軍隊與從伊拉克方向進攻的大英國協軍隊會師,等待與伊朗的談判結果。

 9月9日,伊朗新首相取得議會同意,答應盟國條件。翌日,英國和蘇聯再度向伊朗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伊朗在48小時內關閉德國、義大利、羅馬尼亞和匈牙利使館,並交出德國僑民。

 1942年1月29日,英國、蘇聯和伊朗簽訂《三國同盟條約》,這個條約意味伊朗完全向英國和蘇聯屈服,所有經濟部門為同盟國服務。

 檢討與評析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

 《孫子兵法》〈軍形篇〉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闡明完善作戰計畫與整備,是開創作戰勝機關鍵。此役,聯軍雖在西線戰場支援有限,但在先期作戰準備下,對伊朗迅速發動外線作戰攻勢,使伊朗軍猝不及防,快速獲取戰果。

 反之,伊朗軍在德國席捲歐洲及不列顛空戰後,尚未察覺國際情勢急速變化,未能完成作戰準備,致英蘇聯軍發動攻勢後,不僅海、空遭封鎖,面臨英蘇聯軍,毫無抵抗能力,迅速潰敗。

 善用外線作戰優勢

 我國《野戰戰略大軍統帥之部》有云:「外線作戰有利時,應立即發揮優勢作為對敵軍發動攻勢」。英蘇聯軍分別由南方及北方發動進攻,同時運用海、空優勢,發揮空地整體作戰,致伊朗軍迅速潰敗。此外,伊朗軍未能掌握當前不利態勢,集中兵力於中央位置採取「內線作戰」,為此役伊朗軍戰敗議和主因之一。

 掌握制空 動於九天之上

 《孫子兵法》〈軍形篇〉曰:「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說明掌握己方優勢之重要性。英蘇聯軍充分運用空中優勢壓制伊朗軍隊,控領地形要點及交通樞紐,使地面作戰進展順遂。

 反之,伊朗軍隊既有豐富天然資源且位於戰略要衝,未能先期完成守勢作戰準備、加強戰力防護,在英蘇聯軍海空火力攻擊下,戰機、艦艇迅速遭損毀,接續機場、港口失陷,注定伊朗作戰失敗,最終以外交議和收場。

 結語

 1942年1月29日,伊朗與英國、蘇聯簽署《三國同盟條約》,同時尊重伊朗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並保證在對德戰爭結束6個月內完全撤出伊朗。此外,伊朗應將全境的一切公路、鐵路、江河、機場、港口、輸油管、電話、電報和無線電設施,全部移交盟軍管理,盟國保證伊朗在未來不被英國和蘇聯瓜分。伊朗實際落入英蘇控制後,成為兩國的陸上交通之地,伊朗的石油和農產品被大批運到兩國,用於戰爭。

(作者為國防大學教官)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