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10/16 

國際瞭望

【國際瞭望】白俄群眾動員 捍衛民主價值
 超過10萬示威者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集結,高喊「滾蛋」,要求魯卡申科下台。(達志影像/路透社)

◎朱祥中

 俄羅斯近年《國家安全戰略》和《軍事學說》均提出,「混合戰爭」為國家安全最嚴峻的威脅。因此自9月21日起,舉行反恐、反暴亂、反叛亂的「高加索-2020」軍演,包括白俄羅斯、伊朗、緬甸、中共及巴基斯坦等國參演,這也是俄軍今年規模最大的軍演。俄國認為西方國家在敘利亞、烏克蘭及白俄羅斯從事顛覆活動,等同對俄國實施混合戰爭的預演,該軍演任務即應對此一威脅。儘管美軍早於9月初抵達立陶宛與白俄羅斯邊界準備軍演,然而真正讓人憂心的,非軍演本身或國與國之間的衝突,乃是白俄羅斯近期國內的政治動盪將如何演變。

 專制手段鞏固權力 

 1991年12月,俄羅斯總統葉爾欽、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主席舒施凱維奇,於白拉維沙宣布蘇聯解體,並成立獨立國協,舒施凱維奇是白俄羅斯的民族主義者,拒絕獨立國協的集體安全條約,引來總理凱必奇反對,但經濟問題導致國內通貨膨脹,從1991年開始不斷飆漲,更造成社會秩序紊亂,民眾對領導階層喪失信心。

 1993年12月,魯卡申科時任反腐敗委員會,指責國會主席舒施凱維奇和凱必奇貪汙。至1994年1月,國會罷免國會主席,總理則通過信任投票進一步總攬政務,並推動與俄羅斯合併,迄7月改採總統直選,魯卡申科獲得逾80%的選票大勝,是該國目前唯一一位直接民選總統,卻持續以專制手段穩固權力。政府對百姓行使政治、言論、新聞、和平集會和宗教等自由設下種種限制,迄今依然存在。

 該國國土面積約20.7萬平方公里(比臺灣大5.7倍),人口逾947萬人(僅占我國41%),25至54歲的人口約占43.94%,宗教信仰以東正教為主,約占人口48.3%,總體GDP約544.4億美金,產業結構分別是農漁牧業8.1%、製造業40.8%、服務業51.1%。在國際各項競爭力的表現上,國際透明組織「2019年貪腐印象指數」報告表示,白俄羅斯在180個受評單位中,排名第66名,較上年排名進步4名;世界銀行《2020經商環境報告》稱,該國經商容易度在190國中名列49,較上年退步12名;依全球風險管理公司科法斯評比,白俄羅斯景氣指標為B,國家風險評估等級為C,屬高風險國家。同時,跨國保險公司裕利安宜分析,白俄羅斯國家評等為D4,屬風險最高國家。 顯示在獨裁體制下,經濟受政府干預,不斷排擠私人公司,壯大國營事業,逐漸扼殺經濟活力,也讓民眾獲利受限。

 強制作為民怨沸騰

 現任總統魯卡申科已連任26年,號稱「歐洲最後獨裁者」,於今年8月9日總統大選得票率高達80%,宣布「連任成功」。然選舉過程卻傳出票所拒絕選民投票及開票中不當關閉、地方計票數據與中選會公布數據差異過大等情事。民間監票員通報數據甚至顯示魯卡申科連任失敗,主張對手季哈諾夫斯卡婭為總統當選人,導致全國各地於9日晚起,出現大規模反獨裁示威,魯卡申科即下令全境封鎖,派出軍隊配合鎮暴警察大規模鎮壓,並實施斷網,吊銷多名外國記者採訪許可。俄羅斯總統蒲亭8月27日晚間通過官媒表示,在魯卡申科要求下,已編組警備特遣隊,可隨時增援白俄羅斯。同時多數白俄羅斯人的主要新聞來源—白俄羅斯國家電視台,已受俄羅斯特務控制,傳播許多親俄論述,甚至是假新聞,以延續魯卡申科統治或避免白俄羅斯變成親西方政權,甚至伺機為一個親俄的新總統造勢。而明斯克迄9月21日已連續數個週末出現約10萬人的大型示威。 顯示這場群眾與獨裁強人的對抗仍在上演,不禁令人思索,手無寸鐵的百姓,如何面對強人的暴力。這並非白俄羅斯民眾獨有的挑戰,也是人類政治史上常見的;強權並非永遠得勝,受統治者確實可帶動國家轉向民主。

 2011年,敘利亞群眾示威抗議,經政府武力鎮壓演變為內戰,阿塞德甚至動用化武傷害民眾,迄今情勢持續惡化,產生人道危機,國際強權卻藉此形塑大國角力的博弈場,政府軍以外的勢力林立,在對抗政府軍之際,卻又彼此相爭。敘利亞人權觀察組織今年3月指出,自敘利亞內戰開打迄今,至少超過38萬人死亡,逾12萬名敘利亞士兵、盟軍及民兵死亡,反抗軍也有將近5萬7000人死亡,其中包括11萬6000多名平民,並造成超過1100萬敘利亞人民逃離家園。 顯示威權、獨裁的統治者或集團失去百姓支持後,若未與民意達成協調與平衡,又執著權力且具備軍事力量的支持,恐將衍生為國際社會的危機。

 展現人民力量 影響政權

 為反對肇生這類危機的內部篡權者和國際侵略者,吉恩.夏普名為「群眾性防衛」的思想為此誕生。早期國際衝突的研究途徑可區分為「戰略研究」、「安全研究」及「和平研究」。和平研究區分「另類安全觀」及「另類國防觀」,其中,另類國防以防制戰爭、防禦性國力、限制損害、和解、協定與民主為目的,以非暴力思想為基礎,發展社會抵抗與不合作、民防等非暴力手段的國防。因為政治權力都源自於社會的內部,採用展現人民力量的方法,包括在國內舉行示威、抗議、罷工、罷市、不合作、不服從等平和的負面活動,讓執政當局內部發生矛盾,以至於抗命或必須尋求抗爭者的支持,或無法充分獲得政治控制,乃至抗爭者動員能力擴及國際支持,迫使執政當局接受民意。也就是從溫和的抗議、遊說,接續具衝突性的不合作運動,最終進入衝突性最高的非暴力干預, 同時省察教育、文化、歷史內易認同獨裁統治的思維,從而規劃整體的戰術與戰略,以達英國戰略學家李德哈特「以癱瘓反對之權力而讓反對失效」的目的。

 9月23日盧卡申科秘密宣誓就職,反對派籌組的協調委員會成員拉圖什科呼籲全體國民立即展開公民不服從運動, 與白俄羅斯比鄰的波羅的海三小國,當年亦是以群眾性防衛動員民眾,用身體阻擋部隊進入村莊,並保護電台及議會,只發生少數流血事件,蘇軍即承受沉重的道德壓力,拒絕再執行殺戮, 其中「波羅的海之路」(又稱「自由之鏈」)更讓三國總人口數的4成,於1989年8月23日手牽手跨越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三國國界,以200萬人形成逾600公里人龍,表達獨立決心, 以團結、犧牲的具體行動,讓三國於1991年起,相繼脫離蘇聯獨立。

 結語

 白俄羅斯具有優勢發展條件,然動盪的政治局勢與更加獨裁的統治環境,不利創新思維的滋長,讓企業評估搬遷的必要與可能,也影響經濟發展與人民生計,提高系統性風險,拉近與失敗國家的距離。現欲落實民主選舉,除強化群眾主張,更需持續宣揚民主與自由的核心價值,集結媒體、非政府組織、宗教、工人、年輕族群、企業及公務員,以動搖警察和軍隊的意志,考量俄羅斯的介入深度,須審慎處理迴音效應、假訊息、虛擬社群帳號等認知資訊戰的影響,並思考體制轉換後,隨即可能面臨俄羅斯的實質威脅,或受其經濟、政治,甚至軍事的控制,以致淪為另一個大國博弈場,審慎全盤規劃,始能鞏固民主果實,成為群眾性防衛的現代化正面教材。

(作者為國防大學戰爭學院教官)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