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10/16 

社論

【社論】珍惜水資源 節約使用共度難關

 蔡英文總統日前在臉書發文表示,「臺灣今年雨下得少,水真的要省著用,我請大家一起來幫忙」、「今年是臺灣從1964年以來,第一次在汛期沒有颱風。雖然沒有颱風的災損,但也因此雨量銳減,有些地區創下有史以來最低降雨量紀錄。」蔡總統呼籲,除了希望包括經濟部和行政院農委會在內的相關部會,能夠特別注意水情警訊,也提醒全國民眾,一定要節約用水,才能使用無虞。

 由於近期正是國內二期稻作抽穗、稔實期,一旦缺水,對於農作物的影響將會非常大。蔡總統除了關心民瘼、體諒枯水期農民耕作辛苦外,也責成相關單位提出因應措施。從昨日開始,桃園、新竹、苗栗、臺中已實施減壓供水;桃園、新竹、苗栗部分地區的農田,也將停止供灌。水情嚴峻下,經濟部將簽報成立抗旱中央應變中心,拉高應變層級,做好調度節水。

 其實,從環境面向來看,我們生活的地球,水的總儲量大約為138.6億噸,其中有97.4%為海水,不適合人類飲用,真正能夠滿足人類生活需求的淡水資源,僅占地球水的總儲量2.53%;在2.53%的淡水資源中,方便為人類取用的,更僅占全球淡水總量的30.4%;其他的水大多是冰川、凍原或深層地下水,取用不便或不利環境開發。根據統計,人們可便利取得的水,換算成全球水的總儲量,僅約0.77%!換言之,地球上可供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並不充裕。缺水,不僅是民生問題,更是國家戰略問題!經濟和戰略學者也研判,未來因為缺水或爭奪水資源而引發的戰爭,今後會愈來愈多。

 我們必須體認,水不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雖然從物理學「恆定原理」中,我們可以認知,地球上水的總量是維持不變的,地表和水面的蒸發,以及植物的蒸騰作用,會使液態水變為水蒸汽;隨著氣流運動,一旦遇到適當條件,水蒸汽會凝結成水,落回地面。但此一大自然循環理論,僅是水的流動過程,讓我們生活與飲用無虞。然而,近半個世紀以來,氣候變遷、旱澇交迭、溫室效應惡化,以致水資源枯竭問題日益嚴重。此外,全球工業廢水和生活用水污染,也在在困擾各國政府。

 專家表示,地球的水資源失衡,最大的癥結在於「浪費」。根據聯合國水資源組織統計,全球約有7億 6千800萬人無法取得乾淨的食用水;每年有超過200萬名兒童死於腹瀉、痢疾等,因飲用不潔飲水而引發各種疾病。雖然就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而論,臺灣地區在全球水資源分布上應不致缺水,但因為臺灣地形受到山高、地狹、河川短促,以及各地水庫淤積嚴重,導致儲水量不足,進而留不住水。

 臺灣地區的缺水情形,雖較非洲某些地區緩和,但與日、韓等同為東北亞國家相較,我國水源大多依賴夏季颱風雨水,但今年大氣條件丕變,自梅雨季至10月中旬,已產生17個颱風,對於渴盼颱風帶來雨水的臺灣百姓而言,每場颱風卻又幾乎是「過門不入」。當然,沒有颱風災損固然是百姓之福,但缺少雨水卻是農民之苦。颱風不來,稻作可能因缺水而枯萎,農民心中之苦,蔡總統當然感同身受,因此才會誠摰呼籲。對於總統「苦民所苦」的用心,國人必須謹記於心,並牢記「有水當思無水之苦」,力行實踐「節約用水就是增強國力」的生活信條。

 雖然臺灣有水源不足之憂,總統亦為防旱之需,呼籲國人節約用水,但為何國人並未感到「無水可用」的危機?那是因為國內有未雨綢繆的政府及英勇的國軍官兵,總是把握適於人工增雨的天氣,冒險升空實施人工增雨,在灌溉區進行增雨作業。當然,人工增雨作業的首要條件,仍要在「大氣環境適合」之下實施,因此我們必須體認,「節約用水」絕不是口號,而是要人人身體力行、視為生活重心的日課。

 「省水」,不是什麼難事,只要人人都能從生活點滴中做起,隨手關水龍頭;洗澡、洗衣水用來沖馬桶、洗車、洗地板;洗米、洗菜的水用來澆花;疫情期間,洗手盡量以自動感應水龍頭沖手等。國軍各營區實踐節約用水,行之多年,且成效良好,不少官兵役畢退伍後,依舊能把「省水」觀念和作法帶進生活中,就是國軍推行節約用水最具體的效果。

 眼看今年颱風季即將結束,我們不能「乾等」颱風來,也不能「期待」老天「普降甘霖」。在降雨這件事上,人力未必勝天,但節約用水絕對是克服乾旱最有效的工具。在無法改變天氣的此時此刻,我們必須為了更好的每一天,努力節約,共度缺水難關。

:::
廣告20240418-24桐花祭「美好彰化 幸福桐遊」內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