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11/14 

國際瞭望

【國際瞭望】烏克蘭靈活外交 強權夾縫求存
【國際瞭望】烏克蘭靈活外交 強權夾縫求存1
【國際瞭望】烏克蘭靈活外交 強權夾縫求存2

◎古明章

 烏克蘭內戰爆發6年,烏國7月間與俄羅斯及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烏東談判代表達成協議,烏克蘭政府軍與烏東獨立軍全面停火。總統澤倫斯基8月訪問烏東,進一步表示,將與獨立軍討論交換戰俘。烏克蘭內戰能否劃下句點,地緣戰略如何調整,成為國家治理難題。

 大國調停 內戰多年後休兵

 烏國政府軍與俄國支持的烏東獨立軍,自2014年起衝突不斷,至2020年已造成超過1萬3000多人死亡。雖然雙方早在2014年9月和2015年2月,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簽署停火協議,卻未有效執行,雖不再出現重大戰事,但軍事衝突仍持續上演,造成軍民喪生。俄羅斯2014年併吞克里米亞半島並支持烏東獨立派後,烏、俄兩國便陷入敵對關係。

 澤倫斯基角逐大選時的政見,就是結束內戰。在德、法支持下,2019年12月,法、德、烏、俄元首在巴黎舉行「諾曼地模式」4國峰會,就烏東地區停火、撤軍等問題達成共識。

 烏克蘭是歐洲面積第2大國,但因戰火紛擾與失去工業發達的烏東地區,使國民年均所得僅3000多美元,成為歐洲最貧窮的國家,而這一切源於該國歷史。

 東西隔閡 國家認同難整合

 1648年,烏克蘭哥蕯克首領赫梅利尼莰基領導族人反抗波蘭的統治,並於1649年建立「哥蕯克酋長國」。 

 1654年,赫氏為爭取俄羅斯共抗波蘭,簽訂《佩列亞斯拉夫條約》,將聶伯河左岸的東烏克蘭割讓沙皇;18世紀波蘭國力中衰,俄羅斯乘機併吞西烏克蘭與黑海北岸的土地。

 1795年,除了加利西亞,烏克蘭全境皆在沙俄統治;1917年沙俄因戰爭崩潰,烏克蘭獨立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並於1922年加入蘇聯,成為蘇聯創始國之一。此時波蘭占領西烏克蘭,1939年,波蘭被德、蘇瓜分,西烏克蘭再度與東烏克蘭合併;1954年2月,為紀念烏、俄合併300周年,當時的蘇共總書記赫魯雪夫將克里米亞半島劃歸烏克蘭,埋下俄、烏今日紛爭原因。

 克里米亞是烏克蘭和俄羅斯領土紛爭所在,克里米亞韃靼人主張受到俄羅斯人迫害,尤其是史達林統治時期,於1944年以通敵為由,將韃靼人放逐到中亞;在克里米亞重回俄羅斯後,不少克里米亞韃靼人再度逃離家園。

 烏克蘭從11世紀開始即是歐洲各列強逐鹿之地,且分別曾被蒙古、俄羅斯、奧匈帝國和波蘭等國所統治;其中,俄羅斯、波蘭統治時間最長,沙俄和蘇聯在西烏克蘭鐵腕鎮壓民族主義,埋下東西對立的伏筆,俄羅斯影響力還不如波蘭。

 烏東以東正教、俄語人口居多,烏西則是烏克蘭語及天主教為主,語言與宗教的矛盾,使得2004年橘色革命後的烏國,擺蕩在親俄、親歐勢力間。2013至2014年「歐洲廣場革命」,親歐派罷黜親俄的總統亞努科維奇後,烏克蘭反而失去親俄的克里米亞半島和烏東地區頓內次克、盧甘斯克兩州(合稱頓巴斯地區),兩地成立獨立共和國,但不獲國際社會承認,在當局欲推行「烏克蘭化」的民族主義情緒下,取消俄語為地區官方語的權利,引發強烈反彈。族群衝突加上俄國介入,使得烏克蘭陷入內戰與經濟發展停滯困境。

 親俄親歐 地緣政治難題

 過去烏克蘭保持平衡外交,但2014年廣場革命後,時任總統的波洛申科走親歐美路線。而美國也矢言維護烏國主權完整,近年展開對烏克蘭安全援助計畫,超過6000萬美元的武器及其他裝備,在6月運交烏克蘭,包括標槍飛彈、無線電與彈藥等,確保政府軍能與烏東獨立軍作戰。

 今年7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烏克蘭、美國、保加利亞、喬治亞、挪威、羅馬尼亞、西班牙及土耳其等8國,在黑海舉行「海洋微風」聯演;隨後,俄羅斯則在黑海進行大規模軍演回應,雙方較勁意味濃厚。

 美軍與俄羅斯軍機近期也在黑海頻繁接觸,一架美軍P-8A海神反潛巡邏機進入黑海上空,俄軍立即派出Su-27戰鬥機進行攔截,美、俄在黑海,短短48小時內就發生3次磨擦。

 烏克蘭軍武科技等重工業基礎扎實,只要資金到位,憑舊蘇聯時期南方設計局實力,可在3、4年內實現軍事現代化;惟烏東獨立軍有俄國支援,使得內戰遲遲無法結束。

 俄併吞克里米亞 協議同具文 

 烏克蘭在蘇聯解體後,曾是世界第3大核武國,為爭取國際經濟援助而走向非核化,並將境內核武送回承繼前蘇聯地位的俄羅斯。英、美承諾將保護烏克蘭的領土與主權完整,1994年,由俄國與英、美與烏克蘭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共同簽訂《安全保障布達佩斯備忘錄》,敘明不會以威脅或武力方式,侵害烏克蘭的領土完整與政治獨立,且不會透過經濟手段施壓,逼迫烏克蘭屈服。

 烏克蘭目前已是無核國家,但2014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和黑海艦隊基地塞凡堡,形同撕毀這項協議。英美兩國理應義務協助烏國維護領土完整,但現實凸顯,不論是國際秩序或承諾保證,皆可毀棄。

 素人總統執政 重啟和平曙光

 烏克蘭近3任總統尤申科(親歐)、亞努科維奇(親俄)、波洛申科(親歐)立場各異,十幾年的革命、內戰折騰,使人民對傳統政治人物厭惡;2019年,喜劇演員出身的政治素人澤倫斯基,以清新形象打敗尋求連任的波洛申科,和「天然氣公主」季莫申科,他的出線,代表烏國民眾對和平的渴望。

 澤倫斯基上任後,政府軍與烏東分離勢力,終於有了和平曙光,雙方進行戰俘交換,以及政府軍從前線撤離,皆促成了去年底的巴黎和談。在法國總統馬克宏與德國總理梅克爾共同主持,澤倫斯基與蒲亭舉行高峰會,澤倫斯基同意回歸2016年烏、俄協議,給予烏東地區自治地位,經過多方協商,才有今年7月全面停火之議。

 澤倫斯基的「換囚行動」,除有助與分離分子建立互信機制,與俄國在各面向的關係也逐漸好轉;包括天然氣部分,基輔和莫斯科針對新的輸送合約進行討論。澤倫斯基也尋求加入歐盟和北約,在疲弱的經濟和分裂的國家下,烏國選擇以更靈活彈性的外交手段,採取平衡,既與俄羅斯和解,又爭取歐盟支持,目標則是追求國家統一與經濟成長。

 結語

 總之,位於東歐與中歐交界的烏克蘭戰略地位重要。1991年蘇聯解體後重新獨立,國內因為地域因素,西烏克蘭親歐、東烏克蘭親俄,兩派在2014年爆發衝突,造成國家分裂,烏東獨立軍在俄羅斯支持下,與政府軍交戰,雙方雖簽定《明斯克協議》,但戰火不斷,直至今年7月底,達成全面停火協議,能否遵守,有待時間考驗。

 烏克蘭有錯綜複雜的歷史、地緣與族群關係,在強鄰俄羅斯之旁,烏國的國家發展,若太親俄或親歐,都無法有效達成國家整合,在強權競逐下,政治仍處在緊張局勢。基此,澤倫斯基政府在地緣戰略上的調適,值得持續關注。

(作者為臺灣戰略研究學會研究員)

:::
廣告20240418-24桐花祭「美好彰化 幸福桐遊」內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