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1/07 

社論

【社論】AI無人載具 未來戰場先鋒

  美國軍事新聞網站日前報導,美國特拉維斯空軍基地啟用美國Easy Aerial公司研製的4軸自主無人機,執行基地內超過24平方公里面積的安全巡邏任務。搭配遍布的警報器,當營區內有任何火災、攀爬圍牆、機敏場所遭破壞等異狀發生,無人機即可自主前往偵察,迅速協助指揮官處置緊急狀況,亦能減少人力負荷。顯見美軍推動營區智慧化管理,已有具體成效,並藉此應對威脅來源多元,以及戰備時間急促等當前國防事務挑戰。

 該套智慧空中監控系統,特色在於體積小且係機動操作站台,可彈性部署於各地。事前將營區資料輸入內建軟體,即可依營區配置,遂行巡邏任務;透過遠端保密通信操控,可掛載2公斤之任務莢艙,並在最高時速104公里下,飛行45分鐘,充電時間卻僅需30分鐘。就裝備諸元推算,該無人機完全結合尖端科技優點,亦充分體現軍事無人機所需之智慧化、保密性、多功能、值勤時數長與後勤整補時間短等特性,除滿足巡邏需求;相關科技亦可轉換至營區管理或戰訓任務,開拓無人科技之軍事運用範疇。

 回顧無人機的崛起,源於1980年。以色列運用無人機,成功摧毀敘利亞在貝卡山谷之防空系統,掩護空中兵力長驅直入,其強大能力自此廣受世人肯定,各國亦大量挹注資金進行研發。過去數十年來,多國在無人機科技上,取得重大成果,並應用於不同之國防事務上。近期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之軍事衝突,亞塞拜然即利用成本低廉的無人機,採群體攻擊戰術,大量摧毀亞美尼亞昂貴之主戰武器,打贏勝仗。

 另一顯著案例則是2019年,沙烏地阿美石油公司煉油設施,遭葉門叛軍的蜂群無人機攻擊,蒙受重大損失。

相關事證凸顯無人機體積小、高酬載、任務多工等特性,若結合人工智慧(AI),在軍事作戰運用上,必將無遠弗屆。各國除全力研發,亦亟須省思防範方法。

 揆諸當前各國反制無人機的手段,主以建立多層次、多面向之防禦體系為主軸。多層次係指發展可偵知小型無人機之感測器,整合聯合防空偵蒐網絡或重要防護目標,以建立長、中、短程預警情資;多面向則是發展多種軟、硬殺手段,尤其針對蜂群無人機攻擊,更須結合電子戰、人工智慧與「有/無人攔截器組合」等方案,常態性反覆演練,可大大裨益國土安全需求。

 眾所皆知,鑑於社會與戰爭型態隨科技演進而改變,營區管理方式亦須朝向智慧化發展,以消弭日益嚴峻的危安因素;而自動化科技的應用,將扮演關鍵角色。除了前述美軍將小型無人機系統,投入機場巡邏、簡易危安協處工作外;亦有多國派遣無人機執行機場跑滑道/港口巡查、物件運輸,及捕捉外來無人機等任務。

 無人機的優點,確對智慧營區發展有所助益;但若要真正發揮效用,則應導入自動化與人工智慧作業,擴大運用於各國防層面。因未來戰爭,必是一體化作戰,包括陸、海、空、太空、網路、電子及認知等多領域作戰。當大量資訊瞬間湧入,必將造成作業人員的龐大壓力。唯有置入人工智慧決策支援系統與自動化處理方案,方能制敵機先,有效執行一體化作戰。由此可知,未來的作戰,將是速度的競賽,反應快的一方,就能掌握優勢。

 從無人機的發展,策進未來國防事務革新,應可在營區智慧化管理方面,從安全防護、後勤資安與戰備訓練等多軸並進,將各處所感測器連結中央控制中心,導入人工智慧自動化處理,提升管理效能;在作戰實務智慧化上,則要強調「人/機協同」、「一體化指揮平台」,基至進化為「全無人平台作戰」。舉例來說,空中部隊除先期建置有/無人機協同,亦可思考,最終以無人機取代有人機的可行性;海軍水下無人載具的發展,如無人潛艇、水雷,甚至是仿生魚等,均可強化感知與自動化打擊能力;陸軍可建立地面無人載具、無人載重車等,將智慧化之無人載具納入作戰序列,協力作戰。導入人工智慧提升作戰效能,已是當代軍事發展必然趨勢。

 綜言之,科技發展驅動軍事事務革新,未來無論平時管理或戰時作戰,發展人工智慧之自動處理系統,輔助各種機制運作,均勢在必行。無人載具發展可謂關鍵,值得我國建軍規劃人員參考,以達成制敵機先之效果。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