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1/12 

社論

【社論】戰略地位提升 北極淪強權角力場

 全球暖化造成的北極融冰效應,已對全球安全情勢,帶來難以預期的潛在影響。繼去年12月美國海軍、陸戰隊和海岸防衛隊,共同簽署《美國海洋戰略》,美國海軍與陸戰隊也在近日公布《藍色北極:北極戰略藍圖》戰略指導文件,直指中共與俄羅斯對北極的野心,促使美國必須與極地友盟國家共同合作,積極打造可有效確保北冰洋安全、嚇阻侵略的可恃戰力。美國的舉措顯示,這片廣大洋面,即將成為大國競爭的主戰場之一。

 在北極融冰惡化前,這片「冰土地」基本上是軍事上難以克服的禁區。除了深潛於冰帽下的核動力潛艦,以及高空巡弋飛行的戰略轟炸機,地面和水面的各式載具和艦艇,難以強行橫越。因此,北極在歷史上,一直是軍事的隔離地帶,所有國家必須繞越這個區域,航行更遙遠的海上交通線,遂行軍事目標。

 當氣候變遷導致北冰洋航線從2010年開始間歇性開放後,這個軍事上的隔離區已被突破;北極圈周邊各國更是摩拳擦掌,積極準備經略。此一區域面積,雖僅占地表面積6%,但融冰後的新航道,卻能連結歐、亞、北美三大洲。不僅如此,據地質調查顯示,北極冰層下蘊藏著全球未開發天然氣的30%,以及13%的原油,稀土資源更可能高達1兆美元以上。如此龐大的商業與資源潛力,自然引來各國覬覦。

 不僅如此,這條通道一旦開放,東西方的地理界線,也將被打破。俄羅斯將不再被太平洋和大西洋阻隔,中共也可避開麻六甲海峽及其他地理瓶頸,直接通達歐洲。俄羅斯在過去10年,積極整建極圈周邊軍事要港與機場,並大幅增加空中與海上軍事巡弋,就是為了持續開發並鞏固其「北方航道」;中共也發表北極戰略,將其視為「一帶一路」重要環節,都是基於相關考量。

 此種情勢,對於美國全球戰略利益,形成重大潛在威脅。因為北極周邊的不凍港,半數掌握在俄羅斯手中。除了地利之便,俄軍長期處於寒帶地形,不論作戰訓練或武器編裝,也比美軍更適應極地區域的軍事任務。若俄「中」聯手,在北京當局強大財力支援下,美國想要在未來的北冰洋爭奪戰中取得優勢,斷難靠一己之力完成。

 《藍色北極:北極戰略藍圖》指出,「若無持久性美國海軍存在和極區夥伴關係,和平與繁榮,必將遭遇與美國利益與價值南轅北轍的俄羅斯、中共日益嚴峻的考驗」。換言之,美國海軍能否在此一地區,維持長期巡弋活動;極區友盟國家,能否支持美國,攸關這項戰略的成敗。美國海軍部長布瑞斯維特強調,未來必須增加在北極圈的有人和無人水面活動,才能展現美國確保極區航行自由,以及和平繁榮的決心。

 過去兩年來,美國海軍逐步增加在極地區域的活動。最明顯的例證,當屬杜魯門號航艦戰鬥群,於2018年行經北極航道,參與北約組織「三叉戟結合」。這是蘇聯瓦解以來,從未有過的軍事行動。後續則有2019年,羅斯福號航艦戰鬥群參與阿拉斯加的「北方邊緣2019」演習,以及去年多國海軍在白令海和極區周邊水域的聯合水面作戰操演。在俄羅斯不斷增加北極軍事部署下,美軍應會持續強化此類行動。

 然而,這些軍事活動,都只是短期性舉措。美國若欲達到足夠的嚇阻效果,仍須採取更多作為。首先是必須在極地擁有更多港口和機場;其次則是籌獲北冰洋作戰所需之武器裝備;最後則是友盟國家的充分配合。這三項作為,每一項都是美國必須克服的重大挑戰。尤其在軍事設施與友盟國合作方面,在國防預算吃緊,且加拿大、丹麥、挪威等盟國各有利益盤算下,恐無法在短期內達成。當務之急,應是加速建立適於極地作戰的海軍能量,方能遏阻俄羅斯和中共,對極地的擴張野心。

 美國海岸防衛隊自2015年起,已增加破冰艦艇的數量;陸戰隊也大幅增加與挪威的極地長期駐訓;海軍則已啟動未來極地適用型艦艇的設計規劃。這些作為,雖有助強化美國海軍在極地的作戰能力,但仍不足達到可恃嚇阻效果。尤其在指管通電網情監偵方面,美軍並沒有適用於極區的系統,甚至連其全球定位系統,在極區也無法發揮正常功能。加上具極地航行能力之主戰艦不足,爭取加拿大及挪威等擁有軍事基地和極地艦艇的國家充分支持,對於發揮短期嚇阻效果至關重要。川普政府雖一再強調經略北極的重要性,但所獲成果仍屬有限。「確保北極」勢必成為即將上任的拜登,難以迴避的重要戰略課題。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