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1/20 

社論

【社論】追求卓越 軍事創新奠勝基

 芬蘭「派翠亞」(Patria)工業日前宣布,其最新研發之NEMO120公厘「後膛迫擊砲系統」,通過移動射擊測試,徹底顛覆軍事專家對迫砲能力的認知。新系統未來投入戰場,將成為對手無法想像的「遊戲規則改變者」,製造心理震撼與優勢打擊能力,主導戰局走向。此一研發成果,除展現軍事科技的突破,也讓世人了解,唯有創新才是推動轉型之本,以打造克敵制勝之堅實戰力。

 隨著軍武科技進步,未來戰爭分秒必爭,「反制」與「反反制」幾乎沒有時間差。如同NEMO的研發,就是因應反砲戰與擴大單砲效能設計。其自動化射控系統、半自動裝填機與全方位底盤等,可使單砲完成6發同時彈著;更令軍武界驚豔的是,NEMO也可以架設於活動載具上,進行移動間射擊,突破傳統曲射武器穩定度限制,讓敵方難以反制。此系統已獲得美國等世界軍武強國青睞,分別簽訂採購或合作研究協議,期能擴展應用層面至其他武器裝備,全面升級地面戰力。由此可見,創新研發展現之無窮影響力。

 工商界常說:「再卓越的企業,也難免遇到黯淡消失的命運;只有持續創新的公司,才不會被不斷變動的市場淘汰。」這句話更符合國防發展邏輯,也可說是軍隊進步的靈魂。因為,在戰爭領域中,若無法主動創新,所有的行動方案,都可能被敵方預期,戰敗亦是預料之事。

 軍事創新從未停止。15世紀因為火藥的發明,讓冷兵器進入步槍與前膛砲的熱兵器時代;18世紀拿破崙革命之軍事總動員;上世紀第一次波灣戰爭,美國「空地整體作戰」,創造100小時地面作戰大捷……都是因為創新,改變傳統戰爭形態,獲致最後勝利。

 眾所皆知,軍事創新的動機,來自前瞻未來戰爭形態的「自我抉擇」,以及因為自身或觀察到他國戰敗,而產生之「驚訝與競爭」心態。敵我雙方皆應有所認知,唯有掌握主動創新的契機,才能在分秒必爭的戰場,贏在起跑線。

 以史為鑑,軍事創新的形式,從基礎至顛覆性而言,可區分4種形態。第1種為「升級創新」,聚焦升級現有戰訓與武器裝備效能;第2種為「模組創新」,當科技進化,則須導入最新科技以汰舊換新。例如類比式通信現今已全面由數位式取代,所有軍事通信系統亦與時俱進,運用最新科技執行既有工作。

 第3種則是「根本性創新」,也就是系統介面與主戰武器之全面創新。例如航艦、戰車、飛機與潛艦之發明,都是當代科技導入創新用途的實例。然而其創新門檻較高,所投注的時間與研究經費龐大,惟其仍舊不足以改變戰爭形態。畢竟任何新式武器裝備的研發,目的可能僅在支持原有戰爭形態,如發明戰車以支援步兵,航艦支持戰艦等。

 最後則是「結構性創新」,從組織、編裝、武器到準則等,顛覆過往。例如德國的「閃電戰」、美國應對中共反介入/拒止能力,研發的「多領域作戰」,與2030年計畫達到人類與機器人編成共同作戰序列等,都是結構式創新。但其風險極高,必須經過實戰驗證,才能了解可行性。質言之,軍事創新須奠基於突破軍事理論結合科技成果,才能引領時代風潮。

 事實上,成功的結構性創新,首先必須充分了解敵情與世界軍武發展,以產生創新作戰概念。一旦進入實驗階段,則要以模式模擬、兵推或編組實驗部隊等,以驗證其可行性。最後才是進入編裝與準則調整,搭配新式武器裝備研發等,絕非一蹴可幾。

 結構性軍事創新之困難,在於組織的守舊文化。因此需要具前瞻思維的資深領導者,充分授權與排除改革障礙,且建立研發團隊暢通之發展管道,方能使相關研發延續,避免因領導者更替或任期限制而停止,浪費長久經營成果。自古以來,創新之驅動引擎,皆來自作戰部隊、科學家與行政管理者的交互影響。部隊是軍事實務的實踐者,其所觀察的戰場現象,與提出之精進作法最實際,再經由領導者統籌資源分配與指導科技研發方向,循序漸進創新思維,而其成功之精髓,就是學習型組織。團隊內聚焦知識分享、學習、回饋與修正等,以不斷進行革新,追求卓越。

 綜言之,要成為世界第一流的軍隊,創新必須以系統化思維來成就。在軍事理論、技術、組織、管理、文化上,皆應預判未來威脅與趨勢,致力於根本性變革與綜效,才能建構捍衛國家安全之優質戰力。

:::
廣告20240418-24桐花祭「美好彰化 幸福桐遊」內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