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3 

軍視界

波灣症候群 耗乏鈾非禍首
最新研究證實,「耗乏鈾」不會造成波灣症候群。圖為波灣戰爭期間,美軍使用「耗乏鈾」彈的M1戰車。(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
波灣症候群  耗乏鈾非禍首1
波灣症候群  耗乏鈾非禍首2
波灣症候群  耗乏鈾非禍首3

編譯施欣妤/綜合外電報導

 1991年波斯灣戰爭結束後,大量英美參戰士兵出現失眠、腹瀉、肌肉疼痛與認知障礙等症狀,被稱為「波灣症候群」,許多人認為此病原因是當時大量使用的「耗乏鈾」(depleted uranium)彈藥與裝甲的放射性造成,但最新出爐研究報告認為,「耗乏鈾」並非罪魁禍首,而有可能是神經毒劑沙林或殺蟲劑。

 費時20年 追蹤研究154名老兵

  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與英國樸茨茅斯大學團隊,耗費20年針對154名老兵追蹤研究,其中106人患有「波灣症候群」,另48人則相對健康。透過測量受試者尿液中「耗乏鈾」殘留,釐清兩者間的因果關係。

 除了持續追蹤,這些受試者也在2008至2010年期間,分別至醫院接受長達1週的觀察與訪談,並且根據個別對象描述可能暴露於耗乏鈾的情況,推算每個人可能暴露耗乏鈾的程度,以及可能吸入的鈾同位素在體內衰變可能性,至於48名健康老兵中,有半數根本沒參加波灣戰爭,或未曾暴露於具「耗乏鈾」環境下。

  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流行病學博士海利表示,不管是患有波灣症候群或對照組的退役士兵,研究並未在他們身上發現「耗乏鈾」的痕跡,因此推斷「耗乏鈾」與這些被稱為「波灣症候群」的諸多症狀,並無關聯。

 50萬參戰美軍 半數罹病

 樸茨茅斯大學鈾衰變專家派瑞希教授也坦言,研究結果「令人驚訝」,因為其排除了數十年來,人們對「耗乏鈾」的質疑;研究團隊也懷疑,「波灣症候群」真正的罪魁禍首,可能是洩露的伊拉克神經毒劑,或聯軍在營區噴灑的化學殺蟲劑,但欠缺進一步證據。

 根據美軍統計,50萬名參與過1991年波斯灣戰爭的美軍中,約有25%長期受到疲勞、頭痛、關節痛、暈眩等各種慢性症狀所苦,英國也有大約3.3萬參與是役的老兵罹患「波灣症候群」。

新聞辭典─耗乏鈾

  天然鈾礦中,同時含有一般鈾(鈾238)與鈾同位素(鈾234、鈾235),其中可用於核能反應的鈾235平均含量為0.72%,因此核能業界將鈾235純度低於天然鈾者為「耗乏鈾」(Depleted Uranium),至於高於天然鈾的,稱為「濃縮鈾」(Enriched Uranium)。

 密度高 常用於穿甲彈

  人類開始利用核能後,為將天然鈾礦濃縮成燃料棒或武器級純度,產生大量「耗乏鈾」,由於其密度極高,達鉛1.67倍,只略小於鎢、銥等高密度金屬化合物,因此在軍民方面都有相當用途。最常見的「耗乏鈾」軍事用途,是英美(僅此兩國承認)將其作為裝甲板與彈蕊材質,尤其後者範圍更為廣泛,從主力戰車動能穿甲彈,以及陸海空各種載具與口徑機砲彈,都有使用。

 五角大廈對「耗乏鈾」純度要求比業界更嚴格,要求鈾235純度必須低於0.3%(實際使用通常為0.2%),並在1991與2003兩場伊拉克戰爭大量使用相關彈藥。不過即便其放射性極低,但鈾本身仍是有毒化學金屬,外界普遍認為其彈藥燃燒時,恐產生粉塵形式氧化物,對人體造成傷害。

(編譯施欣妤輯)

:::
廣告20240418-24桐花祭「美好彰化 幸福桐遊」內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