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03 

軍事論壇

【軍事論壇】戰術思想與戰機性能 決定空權力量
日本的空權力量隨著新購置的第5代機隊F-35而大幅躍進,美日同盟在亞洲的部署密度和強度只會愈來愈大。 (取自日本航空自衛隊網站)

◎吳明鴻

  自二戰以來,各型戰機不斷發展,空用武器日新月異,「空對空作戰」遂成為各國航空兵力部署與研討的重要課題。由於軍種屬性的差異,讓大國的海、空戰鬥機隊也有不同的戰術與戰法發展,以期達到特定戰區內的戰術優勢,進而嚇阻對手,乃至全面壓制敵方航空力量,透過各種型號戰鬥機的高低性能互補,逐漸模擬出各種在空力量接戰時的克敵先機,因此,充分發揮戰鬥機與飛行載具的性能,成為數十年來各國軍事航空的重點課題。

  美式空戰戰術具備優勢

  美國對空中作戰研究非常深刻。從二次大戰時期到1950年代韓戰時期,由螺旋槳和次音速飛機形成的「4機雷達」、「4機流動(fluid-four formation)」隊形,一直延用到1960至1970年代的越戰。在進入超音速空戰時代,由於僚機的主動性受限於傳統的長機領導編隊,讓美國海軍在越戰中期蒙受較多戰機損失。

 1968年前,甚至一度從9比1拉距逼近到1比1的戰損比,使得指揮官命令較為資淺的飛行員,不得貿然升空出擊,這種局面待1969年3月海航訓練司令部成立「海軍飛行員畢業後專精課程」,意即所謂的「Top Gun」神槍手空戰訓練班以降,美對越南的空戰戰果比例才逐漸拉開,但這僅限於特殊戰區內,針對某些特定機型(MiG-17、MiG-21)的戰法,這些屬於「戰術」層級的空中應對之道,在拓展至世界其他各地戰區仍有待驗證其可行性。

  例如1980年代南非和安哥拉、納米比亞的「邊界叢林戰爭」中,性能裝備較優勢的南非空軍幻象F.1CZ、F.1AZ機,面對古巴傭兵飛行員駕駛的MiG-23時,不見得能占居上風。這一方面是由於歐製裝備未必能完全發揮功能,達到和美製戰鬥機相同的技術水準;另一方面也在於歐洲系統的戰術思想和實際運用,未必能與美國一致。

  運用「快速接敵」、「奇襲致勝」的法製幻象3型、幻象F.1系列機隊,顯然在倚重纏鬥技術偏多的空戰場域內,需要融入更多現代美式空戰戰術方可克敵制勝。同一時期在西歐北約組織各國機隊,對抗蘇聯龐大的長程空中力量時,可以證明美式戰術的優勢,這種從敵情觀念培養、編成的戰術思想,一直持續到1990年代,與波斯灣戰爭戰後,所謂的「視距外」(Beyond Visual Range)武器的研發問世,有著絕對關係。

  空戰關鍵在機載雷達和武器

  反觀上個世紀冷戰時期,美國部署在歐洲的陸基航空力量,大多數是為攔截蘇聯長程轟炸機(Tu-95、Tu-22)攜帶核彈而編制。因此,駐防的美國戰術空軍聯隊多數為F-4、F-15等性能較佳,具備緊急起飛條件的長程雙發機戰鬥機,北約各國的第一線戰鬥機聯隊,同樣也是以快速攔截為主要目的,例如F-104G系列。這些盟國空軍所接受的美式空戰戰術教育課程,也多半是以防範蘇聯的長程機隊為唯一目的,配合部署在西歐和英倫的防空雷達網路,再透過加密的防空情報傳遞資料鏈路,形成綿密的防空情報區,藉以維持歐洲的空中安全。多數華沙公約國機隊,僅能在東歐丘陵與歐俄平原飛行,讓蘇聯的轟炸機更難以飛越西歐陸地上空的雷池一步,俄國戰機若欲飛出北約防線,仍然必須借道北海上空的國際航道,因此,圍堵對手的空權戰術,又回歸於海軍艦載機隊之上。

  觀察1980年代至今,美國海、空軍的戰術模擬對手,除了昔日宿敵蘇聯之外,原本巴勒維王國時代起使用了大量美製機隊的伊朗,儼然成為在中東地區破壞美國海外利益重點敵國之一,軍事工業能力不差的伊朗不僅可以「逆向工程」仿製多種美製武器,甚至早在波灣地區, 已形成較優勢的空權力量。眾所皆知,伊朗仍然保有現役數十架美製F-14A雄貓式戰機,並完成延壽工程,配合自行改良的「伊朗版鳳凰飛彈Fakour-90」,空中戰力在中東具備一定優勢。

  然而,能夠讓F-14A達到嚇阻波斯灣、荷莫茲海峽的前提,仍在於其AWG-9機載雷達所能擔任的「區域網路中心資料傳遞」功能。這種近似於現代化聯合作戰場域「網路中心架構」性能,讓美國海軍的「武器教官班」(Fighter Weapon School)也開始在波灣戰爭後,展開新的空中電戰模擬作業,意即利用較為先進而優勢的大型多功能機載雷達,運用多種航電模式,模擬假想對手在空戰中的可能策略和戰術作為,而不再僅限於傳統戰機性能和攜帶武器的對抗模擬。這在世界的空戰戰術演進歷程中,開啟了創新的一步,趁此建立機載雷達和武器系統的「模擬與建模」(Simulation and Modelling)。

  假想敵訓練的重要性

 環顧亞洲,日本是美國印太區域的重要軍事盟國,也是全世界第一個啟用大型雙發戰鬥機用於「假想敵訓練」的空中力量。有鑑於1976年蘇聯遠東地區空軍的MiG-25戰機「狐蝠Foxbat」投誠事件,連帶讓防衛省思考到既有的防空網路,不足以完全彌補與俄羅斯遠東距離偏近的地緣區位,日本開始啟用F-15J取代三菱T-2教練機的「飛行教導隊」(意即「假想敵中隊」),這項創舉,堪稱將空戰戰術融入空電模擬的新時代,配合F-15戰鬥機所搭載的APG-63(V)雷達,不僅逐步達成美式空權的「多機種搭配」的部署,也將駐日美軍的聯合訓練課目,提升到另一更高層次。

  由於長年駐防日本的美國海軍航空機隊多於常駐陸上空軍基地,因此,可以推測F-15「航電模擬」課目,已經和美國艦載戰鬥機演訓課目充分融合,成為「美日聯防」的戰術前緣,原本日本的「飛行教導隊」就部署九州東南部的「新田原基地」,在戰術區位的選擇上,就存在防範潛在對手(中共、俄羅斯),和便於聯合演習(美國海軍和陸戰隊航空力量)的雙重目的。

  F-35牽動亞太空權發展

 其次,日本航空自衛隊在各型現役機隊的後勤維修策略,採取各部隊輪替接收使用的原則,每架定期完成周檢的戰機,多數不會再撥發回到原單位使用,如此可以避免同一個飛行中隊的操作慣性,對機身結構的耗損,將各架戰機的使用時數和延長使用壽期平均化。近年來,隨著日本航空自衛隊不斷改良、升級其F-15J機隊的雷達性能,同時部署在琉球那霸、宮古島等各個西南前線基地,可以見得日本的空權力量,還會隨著新購置的第5代機隊F-35而大幅躍進。

  放眼今日,亞洲的日、韓均已開始換裝接收F-35A匿蹤戰鬥機,日本的採購數量甚至高達百架以上,「出雲級」護衛艦未來亦可搭載F-35B短場起降型的機隊,這些具備外構型匿蹤、資料雲端化、視距外武裝的第5代機隊,儘管尚未見諸公開資料用於戰術模擬對手,但是從世界空戰演變的規律性觀察,在達到對敵防空網路「匿蹤穿透」的目標之前,仍然必須掌握對手空權的活動模式,也因此,美日同盟在亞洲的部署密度和強度只會愈來愈大,聯合演習的規模和頻率也會愈發密集,對新世紀的空戰演練成效,將會有新的發展趨勢,對亞太地區空權發展有重大影響。 (作者為前空軍機工長)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