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05 

社論

【社論】緬懷國民革命軍之父 發揚忠勇衛國精神

 今天是先總統蔣公逝世46周年紀念日,就臺灣年輕人來說,蔣公可能只是位印象模糊的歷史人物;對國軍而言,他是為國軍奠定堅實基礎,並讓國軍在此基礎上更加精實壯大的關鍵人物,也是我們所尊敬的國民革命軍之父。中華民國在他的領導下,結束了大陸時期的分裂,抵抗並阻止外侮;1949年政府播遷來臺後,亦遏阻了中共武力統一臺灣的企圖。客觀論述,蔣公對國家和臺灣,確有卓越貢獻。

 回顧國軍建軍史,實乃經霜彌茂。民國初肇,軍閥割據,列強環伺,國事內憂外患。為建立國家武力,培養健全軍事幹部,國父孫中山先生遂於1924年創建黃埔軍校,並任命蔣公為學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和首任校長。中山先生於當年6月,對第一期黃埔軍校學生講話時強調「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並堅決為締造一支「武力與民眾相結合」的革命武裝而奮鬥。

 蔣公承襲了中山先生的志業,擔任黃埔軍校校長後,奠定了「貪生怕死莫入此門,升官發財請走他路」的精神。即使黃埔軍校遷移到臺灣,這種精神依然烙印在所有黃埔人的心中,成為革命軍人一輩子謹守不渝的信條。

 正是在此信條與精神導引下,國軍前身國民革命軍,以500支步槍肇基,發起了東征。之後北伐,蔣公擔任北伐軍的總司令,並在順利掃除軍閥割據後,基於「攘外必先安內」原則,進行剿共;孰料剿共未竟,即爆發對日8年抗戰,是國軍建軍後,首次正面迎戰整體軍力遠優於我方的外敵。在全國「地無分東西南北,人無分男女老幼」,軍民眾志成城,以及「以空間換取時間」戰略指導下,國軍終於戰勝強敵,打贏了這場艱苦戰爭。

 然8年抗戰,也給了中共坐大的機會。在共產黨全面叛亂下,大陸失守,政府被迫播遷臺灣。當時國際間姑息主義瀰漫,國家風雨飄搖,中華民國陷入危急存亡之秋,只要有任一失誤,都可能導致萬劫不復。

 政府來臺後,第1個遭遇的生存大挑戰,是1949年「古寧頭戰役」。中共其時欲借赤化大陸之威,一舉奪下臺灣;當年10月,共軍出動3個加強團兵力,利用夜黑風高,登陸金門古寧頭,甫登島即遭遇國軍反擊。歷經3天2夜激戰,國軍將士用命,奮勇作戰,殲滅來犯共軍。這場艱難的戰役,保全了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國祚民命;國軍戰勝後,蔣公曾說「這一仗,我們全勝了……臺灣安全了。」刻劃出這場勝仗的重要性,也凸顯了國軍保衛臺灣安全的犧牲奉獻。時至今日,仍可謂若無當時國軍死守金門,就沒有今天臺灣的民主、自由與繁榮。

 第2個生存大挑戰,則是1958年8月23日的「823戰役」。是役猝不及防發生,初期造成我方慘重傷亡,包括金門防衛司令部副司令吉星文、趙家驤和章傑等3位將領,壯烈成仁。但在政府有效領導,國軍英勇抗敵及全民誓做後盾下,再次挫敗中共奪取金門、進犯臺灣的妄念。此役對後世最具啟發性的意義之一,是臺籍官兵首次與來自大陸的同袍,齊心攜手對抗共軍,為2300萬臺灣軍民水乳交融、同舟共濟,樹立了血汗交織、肝膽相照典範。蔡總統在紀念823戰役60周年時,對此一戰史有精闢闡釋,強調「如果要給這場戰役一個最大的意義,應該是看見了臺灣人不分你我、不分先來後到、不分族群,團結守護臺灣的決心。」這個決心也是時至今日,國軍面對中共軍事壓力,具有強烈信心與信念,足以保衛國土之所據。

 近年來,臺灣的自由民主、科技先進與經濟繁榮,廣獲國際讚揚,也因此提高國際地位。此成就絕非偶然,而是數代人積累的成果。我們一方面慶幸在民主機制下,全國人民選出廉能政府,將我國不斷帶上高峰;同時亦須感謝前人,為捍衛臺灣所做的奉獻與犧牲。在紀念蔣公逝世的此時,我們要飲水思源,向所有曾為這片土地灑下血汗的先人,獻上感恩;也期望全體官兵,勿忘國軍守護中華民國的使命和初衷。這些感謝與感恩的胸襟,正是國家一直向前邁進的最佳動力,也是我們不忘本、不忘史實,最真誠的信念。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