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0 

副刊

【墨緣集】歷史的反思

◎王漢國

 有人說:「歷史是一種思維的方法,如何看過去,影響我們如何思考未來。」

 此說固然有理,但問題在於,大凡歷史上的人與事俱往矣,尚留存多少有價值的史料,可供今人參證?且看在《百年風雨》中的人物誌,洋洋灑灑,書不盡言,要如何重新解讀,如何溫故知新,卻在在考驗著讀者的能耐,一種從「惕厲」中淬鍊出來的能耐。

 歷史是一條長廊,曲折不盡的長廊,帝王將相走過,販夫走卒觀過;歷史也是一條漫漫長河,風生水起,浩浩蕩蕩,煙波江上,千古離愁。所以說,歷史不是直線的,而是循環的、曲折的。

 又有人說:「史識的深透度,史料的根柢,成為史著必備前提。」此說大抵不差。通觀古今中外的歷史名著,如《史記》、《資治通鑑》、《羅馬帝國興亡錄》……若無灼灼史識、楹楹史籍,又焉能得其碩果?

 史識,是指對歷史事件不但有著真知灼見,更有著獨立判斷的能力。此正如「年鑑學派」所致力於豐富史學研究之貢獻,從強調「變換思考角度到實質性的突破」,其所展現的,乃是史料與史識兩者兼備,故論及史事,來龍去脈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良有以也。

 若說歷史是一種思維方法,那麼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思維方法,才能為歷史做出朝綱夕惕、不偏不倚的解釋呢?我以為,「全息思維」應屬箇中首選。蓋「全息思維」的概念,自古即已有之,它不但統攝「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兩者,主客觀並重,宏微觀互濟,並藉形象(圖騰)以示之,藉邏輯(語言)以證之,以究明「你我皆有因果,萬物皆有聯繫」的根本道理。

 「全息思維」的基本意理,即任何一部分都包括著整體的一部分。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大自然裡有小自然,小自然應合著大自然,相生相剋,相剋相生;同理,個體與整體亦息息相關,沒有個體何來整體,沒有整體則個體無所依附,故曰「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以「全息思維」為歷史研究法,最明顯的價值,在於「旨趣強大、更正思想」。亦即抽離地看歷史,反觀地識人性,放眼宇宙,心懷大愛。此既可避免因「見樹不見林」,而扭曲了史實的真相,亦可秉持「反者道之動也」的心態,明心見性,自悟悟人,剝極而復,更正思想。

 本文略論「歷史的反思」,要言之,反思的歷史觀,乃「大言無礙,言必由衷」與「說服自己,說服與眾」是也。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