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3 

兩岸論壇

【兩岸論壇】陸國企債券違約 掀政經連鎖風暴
 中國大陸國企債券違約情勢加劇,引發各類風險連鎖效應。圖為上海商業大樓。 (本報資料照片)

◎黃秋龍

 企業債務違約在大陸已非新鮮事,特別是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下,企業營運風險固然大幅提高,然而當大陸國有企業,如最大煤炭集團之一的永城煤電控股集團,也出現債券違約情事,則問題之嚴重性,就不能等閒視之了。尤其,今年中共召開人大、政協「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3月5日提出《政府工作報告》,為下一個5年計畫和2021年,僅設立不低於6%的保守經濟增長目標,並提出應嚴格控制財政赤字,收緊貨幣政策。事實上,此舉恰與美國拜登政府財政路線形成鮮明對比。因為,拜登繼獲得國會通過1.9兆美元新冠肺炎疫情紓困法案後,正準備第2個4兆美元經濟復甦計畫。從而,大陸緊縮路線相對於美國的寬鬆路線,將導致疫情期間來自世界各大經濟體投資者與湧入大陸的熱錢,轉往美國尋找收益率,將資金投放到增長率和利率都更高的地方,可能加劇大陸國企債券違約風險。據《彭博社》報導,2020年有超過4000億美元外資湧入大陸債券和股票市場,引起中共「中央」高度關注。而今,面臨國企債券違約加劇情勢,2020熱錢湧入與匯出,反令中共喜憂參半。

 陸缺自由市場理念與營商環境

 3月2日,「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郭樹清,在記者會指出「外國資本流入的規模和速度,還在可控範圍內」,然卻對接續的國際外在情勢表示很擔心,曾具體指出:「疫情發生以來,各國都採取積極財政政策和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現在看一些副作用開始顯現」,會導致「歐美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嚴重背道而馳」。郭樹清當時就稱:「很擔心國外金融市場的泡沫問題哪一天會破滅,現在『中國』市場與外國市場高度相連,外國資本持續流入。」隨著美國經濟迅速強勁復甦,湧入大陸熱錢將因為利率的上升回流美國,不僅在形式上可能加劇大陸國企債券違約;同時,就實質面觀察,導致外資撤離大陸的原因,還肇因於大陸缺乏自由市場理念與營商環境,及其導致的大批債券違約。

 關於外資湧入伴隨風險與市場自由化問題,李克強在「兩會」回答記者提問「留給外資空間會不會愈來愈小」時,曾指出:「會進一步主動對外開放,持續縮減赴陸投資負面清單」,「我們還要繼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然而,中共「中央」黨政部門並不諱言債務嚴峻問題,2020年12月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時,即直指地方政府隱形債務問題。事實上,其癥結源自盤根錯節的國債、地方政府融資平台,以及持續頻傳的國企鉅額違約。

 民企債券違約出現傳導效應

 據大陸相關媒體報導,自2014年「人行」打破剛性兌付(即保本保收益)的不成文規定後,保本保收益或信託到期分配本益時,卻可轉向依靠拍賣抵押物、保險補償、引入第三方擔保等手段,從而導致公司債券違約情況逐年攀升,違約金額由2014年的13億(人民幣,以下同),遽升到2019年的1443億。2020年受到疫情衝擊,企業營運更是雪上加霜,截至同年11月底,大陸公司債違約件數,合計已達212件,違約金額規模達2324億,雙雙來到史上新高。值得注意的是,「人行」為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前提下,穩步打破剛性兌付,除順應市場機制,讓違約自然發生外,同時宣揚投資有風險、責任應自負的投資理念,以健全債券市場之舉,原即係大陸經濟發展的必要之惡。有別於過去公司債券違約主要為民營企業,現今新增違約主體,已在國企間出現傳導效應。2020年國企(含地方國企和央企)違約債券91件,違約金額規模達1087億,占違約金額總規模近半(47%),且創下歷史新高。

 值得警惕的是,除了永城煤電之外,華晨(整車製造)、天津房地產集團、紫光集團(「國家」重點支持半導體產業)、蘇寧(零售電商民企巨頭)等大型國、民企,亦首度出現債券違約。事實上,大陸對今年可能爆發大規模債券違約風險,「國家發展和改善委員會財金司」曾在去年12月23日,宣布展開「全『國』大調查」,既要求地方政府全面逐一審查近2年企業債券違約問題,加強對地方課責;同時,也要求省級發改委,逐一審查所轄近期與2021年企業債券本息兌付等狀況風險,提列重點關注對象。

 企業違約政經風險不容忽視

 固然,大陸國企違約率大增,卻仍低於全球企業債違約率1.6%的平均值,且從大陸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的經濟成長表現看來,短時間內發生系統性債券危機的可能性不大。然而,國企公司債相繼違約,將伴隨一系列連鎖效應,包括初級市場(指資金需求者,如政府機關、金融機構、公/民營企業等)被迫大規模取消發行債券或推遲發行,次級市場(初級市場發行有價證券之買賣交易)則因風險溢酬升高,債券價格大跌,融資成本因而走高。可預見的是,民企融資利率可能墊高,而資金成本上升,又令違約壓力增高,不僅形成惡性循環,更讓大陸國、民營企業債券違約問題,再度受到國際市場高度關注。再者,中共近期加強「『中國』經濟形勢看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具有的顯著優勢」等官方宣傳,但大陸同樣深受疫情衝擊,不僅全球景氣低迷、外需不振,對大陸做為「世界工廠」持續造成結構性衝擊,加以國際實體經濟活動遲滯,更拖累對大陸跨境投資;同時,大陸社會可支配收入與消費普遍萎縮,而今又伴隨進入企業債券違約危機高峰期,可預見的未來,企業債券違約的大陸政經風險,以及對兩岸經貿之影響,更不容忽視。尤其,中共威權體制持續引發國際社會疑慮,與主要國家關係日趨緊張,勢必損害大陸貿易與投資信心期望。凡此政經風險,足令大陸經濟發展難以復返。

 結語

 全球著名三大信貸評等機構之一的惠譽國際信用評等公司,4月報告指出,2020年大陸國企債違約達795億。雖與大陸媒體所稱違約1087億不盡相同,然違約金額總規模與違約占比,雙雙創下歷史新高,達47%與57%。尤其,「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做為大陸最具規模的「中央」金融企業,2015年10月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然因2020年財務業績,已錯過今年3月底發布期限,從而伴隨股票停牌、債券暴跌、瀕臨破產邊緣,引發業者擔憂大陸國企將取代民企,成為大陸最大之債券違約源頭。值得注意的是,國企債券違約對各類風險連鎖的可能效應,勢必讓中共更加警惕。

(作者為元智大學兼任副教授)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