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31 

軍事論壇

【軍事論壇】無人機強勢興起 啟發武器轉型
納卡衝突中,亞塞拜然使用以色列製哈洛普(Harop)自殺式無人機,造成亞美尼亞許多重要裝備的損失。(取自IAI網站)

◎李思平

 在敘利亞內戰、頓巴斯戰爭及最近的2020年納卡衝突之後,有許多影片顯示,戰車因反裝甲飛彈、地雷、無人機,甚至是最新型徘徊式彈藥的攻擊而被摧毀,因此有不少人開始思考,重型裝甲載具,特別是主力戰車這種容易被盯上的目標,勢將面臨轉型。

  連各國軍方也常在研析。戰車是否要被淘汰,而戰車如果繼續存在,未來會是什麼樣貌?從已知的科技變化、發展概念圖、退役軍人和軍事專家研判,大約可以推測戰車未來的發展。但戰車並不是此刻才面對困境,早在戰車誕生的那一刻,挑戰便已出現。

 戰車的敵人一直都存在

 首先,大多數人在看見無人機和徘徊式彈藥(Loitering Munition)盛行,並於2020年納卡衝突中摧毀許多戰車之後,開始認為未來戰車必然是無用的軍備,因為戰車龐大的身影、無法克服頂部裝甲薄弱和行跡明顯的缺點,都在徘徊式彈藥前暴露無遺。曾經戰無不勝的戰車,現在可以輕易被1枚數公里外發射的徘徊式彈藥擊毀,且是雙方還沒有取得目視的情況下完成,不禁讓人感嘆「裝甲雄師」的強大戰力將不復存在。

 不過,這並不是戰車在戰場上首次遇到強敵,早在戰車誕生的那一刻,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上,戰車的生存性就已經遭遇到挑戰。當時的野戰砲兵發現,如果用野戰砲直射敵戰車,就能造成嚴害的傷害,甚至直接擊毀戰車。

 即使在戰車的黃金時代,二次大戰與冷戰時期,在面對反戰車砲和步兵戰防武器時,戰車都有其脆弱的一面,甚至在某些時期,被認為投資反戰車砲或驅逐戰車更有效益。而戰車的存在再次受到強烈質疑,則是1973年贖罪日戰爭,以色列戰車面對大量由埃及人操作的9M14反戰車飛彈,遭受慘重損失,當時就有不少人認為,戰車在反戰車飛彈前不值得一提,即將被先進的反裝甲武器淘汰。

 相對的,戰場最難解決的目標,實際上是躲在良好掩體內的步兵。良好的掩體系統不只難以被發現,也難以一次消滅,就像越戰時期,美軍掃蕩越共,通常要靠步兵近戰,無法遠距離投擲炸彈或發射飛彈解決。但戰車跟掩體的最大不同點在於,戰車具有機動力,而掩體不論如何良好、步兵如何精銳,只要步兵移動,就會成為脆弱的目標,但戰車還保有相當的防護力以及火力,並藉由機動力到達正確的戰術位置。

 基於上述景況,可以發現戰車在各個時期都曾被認為「脆弱」,甚至「即將被取代」,但仍然存活下來至今,即便在無人機滿天飛的現代,戰車很可能只是重新經歷一次歷史的考驗而已,只是要裝備更進化,戰術戰法修正的程度比以往大,而且全軍都必須配合,還是有極大運用空間。

  無人機已是戰場主角

 2014年7月11日發生的「澤列諾皮爾利亞火箭攻擊事件」,是整個頓巴斯戰爭中的一小部分。當時,烏克蘭的第24、72機步旅以及第79空降旅正在集結地,準備接下來對庫克斯甘的收復行動,距離邊境只有9公里。然而,烏軍發現空中有Orlan-10無人機在監視他們,儘管成功擊落1架,但親俄民兵已經得知烏克蘭部隊的集結地,並且以網路攻擊烏軍指揮網,再以電子戰干擾其無線電通信。

 大約在清晨4時30分,烏軍已經失去所有通訊能力,10分鐘後,40輛BM-21火箭砲從15公里外發射的122公厘火箭砲,覆蓋烏軍集結地,在數分鐘內澈底摧毀3個旅的指揮系統和大量輜重,以及無裝甲車輛。火箭砲攻擊真正摧毀的裝甲車輛並不多,但失去了指管和後勤的3個旅,等於喪失戰鬥力。

 另一次對比無人機和戰車的戰爭,則是2020年納卡衝突,此次戰場上使用的無人機更先進,應用了不少徘徊式彈藥。亞塞拜然宣稱,摧毀的敵方軍備中,包括241輛戰車、50輛步兵戰鬥車以及大量其他裝備,而守方亞美尼亞方則宣稱,摧毀對方784輛包括戰車在內的裝甲車輛。

  亞塞拜然在戰場,除了使用專門掃蕩防空系統的以色列製哈洛普(Harop)自殺式無人機外,也使用了大量土耳其製T-B2無人機,做為砲兵的前進觀測,同時也能攜帶MAM-L雷射導引飛彈進行攻擊。 

  戰車運用思維仍待考量

  這些無人機難以被發現,因為速度慢、目標小,容易被防空雷達過濾掉,亞塞拜然運用T-B2的特性,粗估擊毀或癱瘓超過100輛亞美尼亞的主力戰車。

  在整場納卡衝突中,亞塞拜然掌握主動權,並獲得土耳其的裝備支援,且大量使用以色列的先進科技,因此即便亞美尼亞部隊頑抗,最後仍無法阻止納卡地區被亞塞拜然入侵。最終,亞美尼亞犧牲超過4000名官兵,而亞塞拜然則是2879人。

  值得注意的是,居於劣勢的亞美尼亞,在沒有足夠無人機和缺乏徘徊式彈藥下,仍摧毀784輛敵方裝甲車輛,而亞塞拜然靠傳統武器摧毀的目標,也占約總數的50%,可見傳統武器仍是毀傷裝甲車輛的大宗(例如反裝甲飛彈、戰車砲、地雷、火箭彈),但無人機和徘徊式彈藥,則可以在更遠的距離,避免己方與敵方接觸的情況下,先毀傷敵人無裝甲保護、固定式的指管系統,同時適度毀傷敵裝甲目標,有效擾亂敵戰略或戰術計畫。

  整體而言,無人機與徘徊式彈藥的廣泛應用,不只讓美軍認知到,指管系統不能再如傳統般採固定、無裝甲式設置,而要改為機動、加裝防護設備,同時也思索,如何能讓大部隊,特別是裝甲縱隊,在新興威脅前減少損失,而這與將戰車淘汰的思維和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指管須機動化、分散式部署

  從前述之戰例中能見到,真正讓戰車處於困境的,反而不是戰車本身,而是集結方式錯誤的部隊、後勤及指管設備。這些部署方式在以往的準則中並無錯誤,但在現代化偵搜設備前卻相當顯眼,極易暴露,特別是現代戰爭中,電磁偵測已成為顯學,更足以在實兵接觸前,就已形塑戰場樣貌。

  因此,未來除了要提升戰車配賦之偽裝設備的效果,設計新型戰車時,也要將行跡暴露的因素降至最低,而後勤和指管相關物資和人力,則要朝向全面機動化、分散式等部署方式,同時有效管理電磁訊號之散逸,並強化對敵方電偵系統反制和干擾,如此才能延續全軍在無人機和徘徊式彈藥運用愈來愈廣的現代戰爭中存活,而非只關乎戰車本身的特性。

 戰車的存廢討論已久,各國的做法亦不盡相同,但威脅不斷增加也是事實,在矛與盾的最適切運用,仍是未來戰場值得重視的議題。 (作者為軍事作家)

:::
廣告20240418-24桐花祭「美好彰化 幸福桐遊」內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