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03 

全民國防

【全民國防】建立正確認知 遏「中」制腦作戰

◎鄒文豐

 近期世界各地仍在積極防疫,對抗新冠肺炎疫情之際,英國《衛報》5月下旬報導,與俄羅斯官方關係密切的公關行銷機構「Fazze」,被控提供資金給法國、德國等歐洲各國具影響力的Youtuber、部落客,或其他輿論意見領袖,企圖利誘散布輝瑞(BNT)、阿斯特捷利康(AZ)等疫苗,造成數百人死亡的假訊息,並批評歐盟疫苗採購制度傷害歐洲國家公衛醫療,企圖藉以引發社會大眾對西方疫苗的不信任,並轉而接納俄國史普尼克V(Sputnik V)疫苗。此為國際社會近期發生最顯著的「認知作戰」案例。

 事實上,人類社會自古以來,均以「不戰而屈人之兵」作為最佳軍事行動指導原則,儘管傳統戰爭主要仍在物理空間進行,需透過實際攻城掠地、消滅敵有生力量,才能獲得勝利。然隨人類對戰爭本質認知深化,利用資訊科技,於不需實體短兵相接的情況下,卻能達到傳統戰爭效果,已成為新型態戰爭趨勢。鑑於「資訊戰」、「混合戰」日益受重視,謹就與其密切相關的「認知作戰」概念進行論述,並探討我國所面臨的新型威脅及全民國防因應策略。

 無論是美國所稱的「混合戰」,或俄國所說的「資訊戰」,其實指涉意涵很相似,即以認知領域為核心,利用訊息影響、操控對象目標涵蓋承平時期輿論及戰時決策的認知功能。一戰後,逐漸興起的納粹德國,可謂當代首個擅長運用資訊形塑本國,甚至外國民眾認知的政權,其透過各種傳播技術的政治宣傳與謊言包裝,相當成功;而所謂「重複是一種力量」、「負面訊息總是比正面訊息,更容易讓人接受和印象深刻」等實踐原則,日後更深刻影響專制極權政府與現在的俄羅斯。

 藉資訊能力 顛覆國家政權

 俄國於進入21世紀初,開始注意國際話語權遭西方國家完全掌控的情形,陸續提出「資訊戰理論」、「第6代戰爭理論」等論述,主張第6代戰爭是以精確武器及資訊戰,縱橫戰場的非接觸式戰爭,戰爭目的不再是毀滅性的全球大戰,而是藉利用敵方弱點的資訊能力,達成傳統戰爭無法實現的效果,包括改變社會文化取向、價值觀,進而顛覆國家政權等。

 2005年,俄國成立國際新聞頻道「Russia Today」,起初主要是軟實力宣傳,2008年「喬治亞戰爭」後,轉為攻擊西方社會負面問題與製造陰謀論;2014年「烏克蘭危機」,成為俄軍資訊戰部隊的練兵場,透過電子干擾、網路竊密等手段,截收烏國對外通聯訊息,依此推判烏方後續舉動,並選擇在關鍵時機,釋放對烏國政府不利消息;另選定烏東地區敏感議題,包括俄裔民族地位、經濟不振等,投放大量經篩選的特定資訊,引發民眾共鳴,從而影響烏東人民認知與行為,取得媒體輿論主動權。就「認知作戰」言,俄國作法是成功的,更成為中共的效法對象。

 操弄「制腦權」 控制社會大眾

 中共2014年於過去心理戰、法律戰、輿論戰等「三戰」基礎,以及俄國「資訊戰」理論架構上,提出「制腦權」認知操作概念,指國家認知空間係由無數個體疊加而成,「制腦」是以民族語言、宣傳媒體、文化產品為武器,全面滲透、控制社會大眾與國家精英之認知、情感與意識,最終扭曲、瓦解、重塑其民族精神、價值觀念、意識形態、歷史文化等,達致不戰而勝的戰略目標。

 是以,中共「認知作戰」屬於廣義心理戰範疇,是資訊全球化時代,融合資訊戰、心理戰及輿論戰的戰法,成為中共整體戰略主軸,並自2016年「軍改」後,由新組建的「戰略支援部隊」操盤,在各政略、軍事層次開展執行。一方面,共軍擷取美國在「認知作戰」領域的操作思維,以311基地、國防科技大學、軍事科學院等單位研提「心理作戰」、「思想作戰」、「意識操縱」、「戰略傳播」等戰法,以加強軍民融合及聯戰體系共同建構的「認知作戰」能力;另一方面,則以專業人員操作媒體平臺,形塑輿論環境,將「認知作戰」導入實戰運用階段。

 從近年中共對臺進行的「認知作戰」攻勢,可拆解其途徑與手段。首先,中共主要係以網路蒐集國人個資,透過大數據資料庫,劃分政治傾向、年齡、職業等不同目標族群資訊;其次,配合情報偵蒐,針對個別社群媒體展開認知精準打擊,影響目標群眾心理,尤其釋放假訊息,以削弱、分散臺灣社會注意力;再次,則運用網路虛擬組織設置社群媒體假帳號,打入網路族群,偽裝成揭密者、吹哨者,刻意傳散變造資訊,製造混亂,再由網軍大量轉傳、討論,操弄受眾認知,進入阻斷資訊記憶、操縱認知心理、改變思考模式的運作循環。

 識別假訊息 全民齊反制

 基於現階段,中共對臺「制腦權」作戰,影響臺灣社會認知的目的,在於扭曲輿論、貶低民主價值、激化對立、擾亂政情、減損民眾對政府信任等,於全民國防體系可採取的防制辦法包括:

 一、強化教育功能

 分別透過全民國防之學校教育、機關教育、社會教育途徑,提高公眾對中共「認知作戰」威脅的認識,與對假訊息識別能力,養成理性、查證、冷靜習慣。

 二、遵循約束規範

 儘管目前尚無國際通用的法律規則,可明確定義何種程度的認知作戰已構成戰爭行為,更難以究責;然各媒體平臺仍可按既有規範,對自身報導內容加強審查,民眾也可做到不傳播可疑訊息、不跟風網壇混戰,俾利訊息查證措施與機制建立。

 三、結合軍民力量

 將資訊與傳播相關機構、產業,納入全民防衛動員機制,平時協調因應假訊息審查、分析、處置,加強人才培訓、研究合作,提升政府、國軍專業單位能力;戰時則配合國家整體作為,執行反制任務。

 目前我國已有國安局「國家安全作業中心」執行對境外敵對勢力爭議訊息應處有關工作,民間亦有非營利組織成立的「臺灣事實查核中心」。面對「認知作戰」挑戰,仍應持續整合各界力量,爭取國際情報交流與經驗共享,優化媒體環境,多管道合作,即時辨識訊息真偽與來源,共同建設應處「認知作戰」攻勢能量。

 結語

 事實上,世界各國都同樣面臨「認知作戰」、「資訊心理戰」等相關威脅,然民主自由的社會環境,絕非易受「認知作戰」攻擊的溫床,更需仰賴多元策略與方式守護。期以更完善周全的實質架構,建構強而有力的反制力量,並提升我國公民素質及識別能力,於中共奪取「制腦權」的認知作戰中,獲得免疫。

(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博士)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