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1 

軍事論壇

【軍事論壇】美強化水下戰力 無人載具分攤風險
2019年12月2日,美海軍宣布將打造9艘最新的維吉尼亞級核潛艦,預算高達220億美元。(取自美國海軍網站)

◎楊于勝

 根據「國防新聞」2021年6月19日報導,美海軍向國會提交更新後的未來造艦計畫,列出最少321艘、最多372艘載人船艦的目標;報導並指出,作為321艘到372艘載人艦艇的補充載具類型,可能有77到140艘為無人載具。文件中明示,無人載具等新平臺雖將帶來巨大的潛力,但也存在更大開發風險。新的造艦計畫內容,讓外界推測美海軍艦艇總數未來介於398到512艘之間。新計畫不僅擘劃未來美海軍發展制定優先次序,也顯示出海軍在未來作戰的轉型趨勢,特別是支援水下作戰兵力的角色。

  持續建造新型核潛艦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於2021年6月17日聽證會上表示,海軍355艘艦艇是具體目標,同時指出正在努力實現正確的能力組合。重點是「規模很重要,但能力也很重要」的說法。修訂後的造艦計畫,強調對水下作戰能力的重視;儘管美海軍需要維持和擴大優勢,新造艦計畫卻披露,在2030年代末,哥倫比亞級彈道飛彈核子潛艦採購結束前,美海軍和工業部門都不會顯著擴大攻擊型潛艦部隊規模。

  為維持水下戰力優勢,美海軍從未停下腳步。近年來,不論是當前維吉尼亞吉級核潛艦,或被視為俄亥俄級之後,美軍新一代核潛艦的哥倫比亞級,都陸續展開布局。首先,2019年12月2日簽下史上金額最高的造艦案,宣布打造9艘最新的維吉尼亞級核潛艦,預算高達220億美元;美海軍現役維吉尼亞級核潛艦於1990年代初期服役。 除了強化匿蹤、靜音、水下偵察能力,此批核潛艦建造案,除已開工興建的首艘潛艦,其餘8艘都確定配備「維吉尼亞酬載模組」(VPM),可讓核動力潛艦依任務需要,換裝不同的艦體模組區塊,搭載不同的武器系統與裝備單元,堪稱現代潛艦創新技術。VPM配備4具大型飛彈發射管,可提升每艘維吉尼亞級核潛艦對地打擊能力及酬載量,從原有的12枚戰斧飛彈增加至40枚,維吉尼亞級核潛艦也為此延長艦體長度約25.6公尺。其次,2020年6月中旬宣布,編列103億美元採購首批2艘哥倫比亞級核潛艦;預計建造12艘,首艘同名潛艦哥倫比亞號預計2031年服役。

  升級潛艦維修基地能量

 另於2020年5月,美海軍發布新乾塢建造規劃公告。美國海軍曾指出,須透過不斷提升美軍在太平洋地區的攻擊型潛艦作戰能力,以應對中共不斷加強的水下兵力。為肆應更多水下載具的需要,在夏威夷新建1座能夠用於新型潛艦維護的乾塢,11月中旬已為新潛艦用乾塢和廠房設施進行環評。對照美海軍洛杉磯級核潛艦的建造訂單,將在2022年完成,由於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軍首次在珍珠港建造新的乾塢,更呼應執行印太戰略與升級潛艦維修基地能量日益迫切。

  按規劃,維吉尼亞級核潛將達48艘,是21世紀下半葉水下戰略的重要支柱,主要任務在於對抗共軍持續增加的水面艦隊,除了魚雷,還能發射戰斧巡弋飛彈。目前,美海軍已服役18艘維吉尼亞級核潛艦,尚有第4批次的10艘建造中,第5批次的首艘預計2025年交付。然而,在執行「太平洋嚇阻倡議」下,卻傳出維吉尼亞級核潛艦最近因零件提前耗損、備用零件不足等原因,造成維修工作量大增、新艦交付進度延遲;適逢印太戰略增溫、軍力加碼之際,水下戰力會否出現圍堵罅隙,令外界高度關注。

  美軍自2013年以來,已為維吉尼亞級核潛艦更換逾1600個零件,惟應使用30餘年的零件,卻提前10年耗損,已不僅是影響在印太地區日益吃重的任務,海軍未料到在部分作戰環境中,維吉尼亞級核潛艦會發生諸如迦尼凡效應(Galvanic corrosion)的金屬腐蝕現象,導致零件耗損嚴重,進而影響到定期交修能量和新潛艦造艦延宕。

  近年來,美軍艦隊從基層到指揮官層級不斷呼籲,應對俄羅斯、中共等國之新型靜音潛艦,在未有傳統動力潛艦搭配下,一旦在面對水下兵力數量較多的對手時,維吉尼亞級核潛艦戰備若出現罅隙,勢將導致美海軍在水下兵力調配面臨更嚴峻挑戰。

  無人載具分攤高風險任務

 2015年1月美海軍提出「分散式作戰」概念,要對水面艦隊進行更新編裝和重新裝配新型武器。在「重新裝配新的武器」上,欲在更多載具上增設反艦武器數量的構想,不僅在水面艦載具實踐,更在核潛艦上應用,達成火力升級的目標。而對水面艦隊進行的重組,除以戰術數據鏈路和所有通訊手段進行情資交換,無人載具成為關鍵要素。2021年4月19日,實測「分散式作戰」概念手段、以整合多款無人載具在內之小型水面艦艇編隊,作為主要嚇阻和作戰主力登上舞臺。美海軍在加州沿海展開為期 8日「無人整合課題21」(UxS IBP21)聯演,首度將無人機艦與現役機艦整合。有人作戰載具包括朱瓦特級驅逐艦、近岸作戰艦(LCS)、洛杉磯級核潛艦、P-8A反潛巡邏機和EA-18G電戰機等;而無人作戰載具則涵蓋海空作戰領域,包括海上獵手號反潛無人水面載具、T38無人水面載具、MQ-9B無人機、MQ-8B無人直升機等29套無人系統。美海軍首次聚焦無人系統的艦隊演習,引發廣泛關注,不僅驗證無人系統裝備技術戰術能力,更檢驗過去未披露之無人作戰系統的數據。從聯演課目涉及情報、監視、偵察,以及運用無人機艦整合至艦隊作戰,值得省思的關鍵是:除了檯面上的反水面作戰,究竟隱含多少協同反潛的作為?特別是在有洛杉磯級核潛艦的參演下,以來自空中、水面,甚至未公開之水下無人載具形塑的「蜂群作戰」,將分攤過去傳統潛艦作戰中的高風險的任務,此趨勢愈來愈值得重視。

  作戰模式將發生重大變革

  在從單純的系統轉變為實際能力下,以在太平洋戰區為背景,「無人整合課題21」全面投入現有無人載具,其中以MQ-9B無人機投放聲標並將水下目標數據傳輸至水面艦艇和岸上反潛中心,洛杉磯級核潛艦發射並回收1艘Iver 4型無人潛航器,及1艘中型無人水面載具,使用拖曳陣列聲納執行反潛任務,驗證美海軍跨域執行無人載具與載人潛艦協同反潛。

  在未來水下作戰中,將可能由潛艦作為母艦,發射多艘無人水下載具(UUV)擔負更多從濱海深水區的預警、偵搜等戰場覺知任務。而無人水下載具、無人機的低偵獲風險、無人員損失,更有機會執行更多包括情報蒐集、監視、排雷或電子戰等近岸任務。可以預見的未來:潛艦遂行原有任務的作戰模式即將發生重大變革。(作者為退役海軍上校)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