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2 

社論

【社論】積極發展太空科技 強化全球戰略布局

 蔡英文總統日前視察「國家太空中心」時表示,太空產業是臺灣「六大核心戰略產業」關鍵項目,政府要發揮臺灣在半導體、精密製造方面的優勢,聯合產官學界力量,一起打進全球太空產業鏈,並強化整體太空科技發展,讓臺灣在新的太空時代中,找到更具戰略意義的地位。此項宣示,表明我國將積極參與未來太空科技產業發展,藉由打造太空科技發展國家隊,爭取此一重要產業的龐大商機。

 我國近年太空科技發展,從「福衛五號」到「福衛七號」,漸次展現自主研製衛星能力;另在人類首度取得黑洞影像及火星探測跨國團隊中,亦有許多臺灣人才參與。據此,絕對有實力進軍全球太空市場及產業。蔡總統特別指出,未來第3期國家太空計畫,預定10年內挹注251億元,科技部且完成《太空發展法》立法。在預算與法規支持下,將能奠定臺灣太空發展能量基礎。

 誠如蔡總統所言,探索太空、挑戰未知,一直是人類的重要夢想,臺灣在發展太空產業、參與全新太空時代歷程中,絕不缺席。放眼未來10年,高達上萬個低軌道衛星的潛在商機,以及其所衍生之衛星本體製造與地面系統需求,世界各國都在積極進軍太空,我國亦須及早布局,方不致錯失參與全球太空產業發展契機。事實上,就亞馬遜與SpaceX等民間企業,近年在太空發射市場的進展,已可略窺太空科技產業市場化趨勢。

 亞馬遜公司創辦人貝佐斯與SpaceX公司創辦人馬斯克,決定進軍太空市場時,外界對其計畫,皆曾存疑。畢竟太空科技長年以來,都是美國、俄羅斯、中共、法國及英國等大國,所壟斷之高機敏範疇,加以動輒天文數字的投資門檻,民間企業多半僅能扮演配角。隨著民間科技研發能力提升,包含太空發射火箭、地面遙測與導控技術、衛星關鍵組件設計製造等,逐漸為民間高科技產業所掌握,打破由大國政府獨占局面。

 此一發展,源自許多前瞻企業家和工程師的努力與堅持。正如二次世界大戰前,有「現代火箭之父」美譽的哥達德,窮畢生之力發明液態火箭,但最初卻未獲得美國政府重視,甚至在德國火箭科學家馮布勞恩以其概念,設計出V-2彈道飛彈後,華府當局仍僅將導引火箭視為未來重要武器發展項目。直至1957年,前蘇聯發射「史普尼克1號」衛星,正式開啟太空時代,美國驚覺已然失去先機,始在時任總統甘乃迪主導下,全面推動太空科技發展。

 冷戰期間,美蘇兩大強國的太空競賽,曾讓太空科技發展達致顛峰,人類先後完成登陸月球、探測火星、建立太空站、製造太空梭及發射宇宙觀測載具等重大成就。隨著冷戰結束,囿於市場需求與預算考量,美國政府大幅縮減各項太空計畫,導致太空科技發展陷於停滯。然追求太空旅行的夢想,並未因此消失,部分企業家仍自力投入太空研發計畫,多國頂尖大學研發人員亦持續獻身太空科技基礎及應用研究,終於點燃日後民間太空科技產業發展火花。

 臺灣的太空科技發展,也曾走過蓽路藍縷的開創過程。長期以來,由於資源不足及科技獲得受阻,僅能從事基礎太空科技研究,少數優秀人才轉投入美國太空科技發展。但仍有一群人在臺灣堅持到底,終於在1999年底成功發射「福衛一號」衛星,為我太空科技發展邁出第一步。現任國家太空中心主任、人稱「火箭阿伯」的吳宗信,正是抱持「頑固」熱血與決心,為臺灣自製火箭尋求出路的典型例證。他們無畏艱難、不屈不撓地努力,為臺灣太空科技發展,走出自己的道路。

 過去20餘年,從「福衛一號」到「福衛七號」衛星,我衛星設計製造技術不斷提升,不論在關鍵組件、系統能力、使用壽命及解析度等面向,均具備相當水準;「福衛八號」衛星更將引進AI技術,使解析度大幅提高。未來,在高階精密製造技術、半導體及其他配套技術協力下,可望進一步推升太空科技研發製造能力。

 綜言之,科技突破,繫於非凡的投入與堅持。太空科技的點滴進展,背後皆是無數科學與工程英雄的默默努力。在這個充滿潛力的新興產業區塊,臺灣除有許多全心奉獻的幕後英雄,更有政府強而有力的政策支持。相信在產官學界共同努力下,臺灣太空產業將如同半導體及其他高科技產業,定能打造出強大的國際品牌。

:::
廣告20240418-24桐花祭「美好彰化 幸福桐遊」內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