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2 

寰宇韜略

【寰宇韜略】美軍運用自主武器 須戒慎應變(上)
【寰宇韜略】美軍運用自主武器 須戒慎應變(上)1
【寰宇韜略】美軍運用自主武器 須戒慎應變(上)2

◎李華強(譯)

 科技日新月異,現代武器設計走向自動化、力求自主化,加上人工智慧蔚為當代顯學,世界先進國家無不爭相競研,期能在戰場上超敵勝敵。然自主化武器「泯滅人性」,作戰運用引發諸多人為決斷的法律、倫理與道德質疑,尤其是可能肇生非所望接戰行動,危及非戰鬥人員,進而擴大附帶損傷。如何界定規範、設定原則,並調和人與機器的「職責」,係未來自主武器運用不容迴避的重大課題,美國防部前副部長沃克在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撰文剖析,本報特節譯如後,以饗讀者。(編按)

 前言

 近10年來,國際間始終對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統(LAWS)爭辯不休。2012年,美國防部即對這類武器發表正式政策指引;自2014年起,世界各國亦齊聚一堂,透過聯合國「特定傳統武器公約」(CCW)研討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統,然因遲未界定此類武器,相關討論仍進展有限。該公約國家後於2019年取得共識:使用該類武器,取決於「人為責任」,且該武力的使用必須有所節制。基此,當前討論的重點,在於人為介入的形式與程度,確保其符合國際人道法律,並滿足倫理考量的需求。

 若干學者主張,討論應聚焦在軍事意涵下的自主性,俾「發展客觀、眾所公認,且基於功能為基礎的理解。」此文目的亦同,希能發展、討論並推演出一些公認原則,以利於武裝衝突時運用具備自主功能的武器系統,因為戰爭中圍繞自主性的法律、倫理與道德問題,就是最迫切,且最值得關注的議題。

 此文提出7大原則,旨在強化並建構在美國防部既有的指引上,包括3000.09號指導「武器系統自主化」與「人工智慧原則」,並符合特定傳統武器公約,於2019年採納的11項指引原則。該7大原則專注於武裝衝突下,自主功能運用,保留武力使用時,人為之決斷與責任,且盡可能降低系統失控或非預期接戰的可能性,尤其是對抗非戰鬥員時。

 美自主武器系統簡史

 美國首次大量製造,擁有接戰相關自主功能的武器系統,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展的Mk24空投式被動音響歸向魚雷;其於1943年5月首度投入作戰,透過該水雷中段配置的水聽器陣列,偵測、定位、追蹤與歸向攻擊德軍用,以襲擊大西洋航運船隻的U型潛艦。

 二戰後期,美軍旋即將自主功能引入更大型武器系統,尤其是防空戰鬥系統;起初係因應沖繩外圍猛烈的神風特攻隊攻擊,後則考量美國本土可能遭受的原子彈攻擊威脅。

 隨著電腦尺寸日趨輕巧,尤其是數位微處理器問世後,各式戰鬥控制系統,包括飛機、船艦、地面戰鬥載具、火砲與飛彈等武器與彈藥,均陸續引進接戰相關的自主性功能。諸如目標獲得、追蹤、辨別潛在目標、提示潛在目標予人工操作者、優先排序所選目標、計算開火時機,或提供歸向所選目標的終端導引等。

 誠如上述功能所示,接戰係指一連串的行動,並結束於對所望目標發動攻擊;軍事上稱為「偵知迄接戰」序列或「殺傷鏈」。最終,美軍發展、測試與部署的武器系統,即結合所有接戰相關功能的自主作用。就彈藥而言,此舉導致武器一旦由人工操作者發射後,即透過一定程度的自控能力,得以自行完成攻擊序列,射後不理與兩段式射後不理導引彈藥,均屬此類範疇。

 射後不理導引彈藥,可獨立歸向攻擊特定目標,或透過人工操作者瞄準選定目標。二戰後,射後不理武器大行其道。1958年,AIM-9紅外線空對空飛彈於實戰初試啼聲;雷射導引武器在越戰首度投入作戰;全球定位系統導引飛彈和炸彈,則在沙漠風暴作戰行動一鳴驚人,迄今盛名不衰。

 兩段式射後不理導引彈藥的設計,係接戰由人工操作者選定之集中目標群。第一階段,包括一組導引酬載包,對目標群釋放導引子彈藥,各枚子彈藥隨即在無人為介入情況下,接戰目標群內某特定目標。例如,美陸軍戰術飛彈系統(ATACMS),即可投放6枚具備精靈反裝甲技術(BAT)的子彈藥,各自搜尋與攻擊300公里範圍內敵裝甲車輛。該戰術飛彈系統首度於1991年成軍,然配備BAT技術的衍生款迄今從未部署。實際部署與實戰運用過的兩段式射後不理導引彈藥,係CBU-105集束彈藥散灑器,可導引至目標群上空後,釋放40枚引信觸發小彈,各自運用雷射與紅外線感測器,獨立選擇與攻擊裝甲車輛;最佳情況下,單枚CBU-105可攻擊1500呎乘500呎面積內目標群,惟鑑於其在較高高度釋出小彈,接戰目標群可能擴散至15英畝之廣。CBU-105於1999年部署,且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戰事中,獲致顯著戰果。

 美軍近80年來,不斷將自主功能融入武器系統,於接戰序列的末端(尤其是目標位於射手視線外),賦予武器選擇與攻擊目標的代理權,此舉在人為控制的殺傷鏈中,確實具備有效、可靠且安全的戰鬥效能。這類武器系統,一旦致動即導向目標(或特定目標群)周邊,透過內建感測器偵測、界定、選擇攻擊目標,完全不假手他人。然畢竟仍由人選擇所望攻擊的目標(特定目標群),美國防部認定其為半自主武器。

 反之,自主武器系統一經致動,即可選擇並接戰未經人工操作者選定之目標。這類武器的發展訴求,係針對人無法作業之環境,或欲在更廣闊區域積極搜索目標時;考量自主武器系統可完全自行選擇並接戰目標,故其執行非所望接戰行動,危及友、盟軍或非戰鬥人員的風險,即高於半自主武器。基此,美軍針對這類武器的發展與運用,向來抱持戒慎態度,並有2項限制。首先,設計上僅接戰特定層級目標(如船艦或導引飛彈發射器),內嵌複雜的自動化目標辨識演算機制,採型樣匹配演算法,比較業經核准的潛在目標資料庫;只要資料庫中查無該潛在目標,武器就不會發起攻擊。其次,這類武器的搜索規範,局限於其受命搜索範圍與其獲授權搜索時段。(待續)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