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4 

軍事論壇

【韜略談兵】夜視利器 明察秋毫 制敵機先
整合式目視增強系統(IVAS),把數位夜視鏡和數位熱像儀投射到抬頭顯示器上,整合入瞄具、戰術圖資與車輛環景攝影機的畫面,讓士兵在晝夜間都獲得全知的能力。(取自DVIDS網站)
【韜略談兵】夜視利器 明察秋毫 制敵機先1
【韜略談兵】夜視利器 明察秋毫 制敵機先2
【韜略談兵】夜視利器 明察秋毫 制敵機先3
【韜略談兵】夜視利器 明察秋毫 制敵機先4

文:李思平

 縱觀人類戰爭史,夜戰是戰爭史上的奇招,但過去夜戰的光源仰賴的都是星光或火光等光源,而這也產生了一個問題:當你看得到敵人,敵人也能看得見你。因此,如何將低光源此一要素為我所用,但敵不能用,一直是各國軍方設法解決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在二戰首套夜視系統出現後就開始有了解答。

第一代 化主動為被動

 早在1920年代開始,英國就開始研發主動式紅外線夜視鏡,到了30、40年代,應用相關原理的夜視設備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例如德國為少數StG44突擊步槍加裝吸血鬼式夜視鏡,其原理是透過一旁的紅外線探照燈發射出紅外光,再反射回接收器後轉化成人眼可見光線,儘管它對步兵識別距離不到100公尺,但相較於以往仍有巨大優勢。在這個時期,通常被歸類為「第0代夜視鏡」,是1940至60年代中前期的主流夜視系統。

 第0代夜視鏡也有其缺陷,因為會主動發出紅外線,敵人的夜視鏡同樣能接收到這些不可見光。為此,美國在50年代開始研發被動式夜視鏡(或稱星光夜視鏡),透過光放管增強自然光源的亮度以達到夜視效能。例如在1964年服役,能將可見光增強約1000倍的AN/PVS-1夜視狙擊鏡,對步兵識別距離近200公尺,相較於二戰開發的系統,不僅減重且效能增加,而這種夜視鏡也被稱為是第1代,是1960年代中後期至70年代初的主流。

第二代 夜戰距離提升

 在掌握第1代技術後,70年代的被動式夜視鏡科技便有了飛快的成長,新的夜視鏡能將光源增強至2萬倍的程度,使得夜戰有效距離大幅提升,且在遭遇強光時能迅速切斷光放避免肉眼受損,不再是第1代那樣在短距離識別、長距離臆測的程度。例如在1978年服役的AN/PVS-4夜視狙擊鏡,就能在400公尺識別步兵,這類技術的夜視鏡被稱為是第2代,是19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的主流,而此年代也開始嘗試讓特戰和飛行員配備頭戴式夜視鏡,但普遍上來說因可視距離短,故未普及給普通部隊使用。

 到了80年代中期,透過更先進的製程及光放管,夜視鏡對光源的增強達到了3萬至5萬的程度,而體積也大幅縮小,令頭戴式夜視鏡的實用性大幅提高,例如鼎鼎大名的AN/PVS-7,即是頭戴式夜視鏡的代表作,而相較於被它取代的PVS-5,PVS-7不僅可靠、輕巧,且對步兵探測距離超過200公尺,這樣的夜視鏡被歸類為第3代。由此可見,自1980年代中後期以降,對於掌握3代夜視技術的軍隊來說,夜晚已經不單純只是掩護的場合,更是攻擊的時機!

第三代 整合熱像儀戰場

 第3代夜視鏡樹立了軍用夜視鏡的性能標竿後,夜視鏡就持續朝更可靠、增強解析度、可視距離,以及可迅速依光源強度調整的能力發展,而這類夜視鏡通常被稱為是第3+代。在這個基礎上,夜視鏡開始跨出「只是能看清黑夜」的能力,還要能迅速地偵測到敵人,並有效射擊,而這個方法就是透過整合熱像儀,讓夜視畫面與熱像畫面疊合,甚至整合入步槍瞄具。

 美軍在今年配發的雙筒型增強夜視鏡(ENVG-B),除了有高效能的星光夜視鏡外,中央還配備一個小型的熱像儀,能在敵人出現時立即用熱像顯示,甚至勾勒出物體輪廓,令士兵對於人形目標的有效識別距離增加到300公尺以上,同時還能導入整合在步槍上的單兵武器系統(FWS-I)瞄具,因為準星畫面會直接回傳到夜視鏡上,可以令士兵精準的腰射,甚至將槍舉過掩體後仍能精準射擊。

 此外,預計今年秋季要配發的整合式目視增強系統(IVAS),更是把數位夜視鏡和數位熱像儀投射到抬頭顯示器上,同時也能整合入瞄具、戰術圖資與車輛環景攝影機的畫面,讓士兵在晝夜間都獲得全知的能力,澈底稱霸戰場。

:::
廣告20240418-24桐花祭「美好彰化 幸福桐遊」內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