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8 

軍事論壇

【韜略談兵】反裝甲火箭 步兵最佳支援火力
德國鐵拳。(李思平提供)
【韜略談兵】反裝甲火箭  步兵最佳支援火力1
【韜略談兵】反裝甲火箭  步兵最佳支援火力2
【韜略談兵】反裝甲火箭  步兵最佳支援火力3
【韜略談兵】反裝甲火箭  步兵最佳支援火力4

文:李思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首次有戰車投入戰爭以來,世界各國便積極發展反裝甲武器和戰術。當年的戰車裝甲不厚,因此使用野戰砲直射、大口徑反戰車步槍近距離射擊,或者投擲集束手榴彈等,都能發揮不錯的反制效果。但在進入戰間期後,戰車的裝甲持續增厚,一直到二戰爆發時,戰車的正面裝甲已經厚實到大口徑步機槍彈無法貫穿,集束手榴彈也幾乎無法造成傷害,但反裝甲的責任也不可能全部落在反戰車砲或戰車上,因此,為步兵開發全新的反裝甲武器,就成了燃眉之急。

 M1巴祖卡 錐形裝藥輕易穿甲

 為了能讓步兵有效反裝甲,武器勢必不能有過大的後座力和重量,這代表著無法使用高膛壓發射武器,無須仰賴初速的錐形裝藥武器成為首選,而將能透過筒後噴火達成無後座力投射彈頭的火箭筒則成了解答。在1942年11月,M1巴祖卡(Bazooka)火箭筒隨美軍投入北非戰役,成了全世界第一種實用化且參與實戰的反裝甲火箭,而仿造此概念或衍生的反裝甲武器,之後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能讓此款武器如此成功的主因,關鍵就在於具備將口徑夠大的錐形裝藥推進到夠遠的距離上,步兵不再需要逼近到幾十公尺才發射反戰車槍榴彈或手榴彈,而是在接近百公尺的距離發射,而錐形裝藥穿甲的秘訣,在於利用門羅/諾伊曼效應,使用聚能效應將銅質藥罩壓縮後,聚焦成一條高速銅射流,能輕易貫穿裝甲,而在二戰期間穿甲力約為彈頭直徑之1.5倍。

 鐵拳 拋棄式發射筒減輕負擔

 但影響後世最深的,非1943年服役之德國鐵拳(Panzerfaust)莫屬,它使用的是彈頭直徑大於管徑的設計,能在不增大發射管的情況下增進穿透力,後來蘇聯的火箭推進榴彈(RPG)效法了這樣的設計。而鐵拳為了方便彈藥管理、降低成本,更將發射筒設計成發射過後即拋棄式,避免士兵負擔空筒的重量,如同我們現在熟悉的66式、AT4和紅隼反裝甲火箭一樣。

 此外,隨著彈頭技術進步,錐形裝藥的穿透力也從直徑的1.5倍成長到現今約6至7倍,且彈頭初速提高和穩定後,有效射程也較以往提升,如果再搭配光學瞄具甚至雷射測距機,命中300公尺以外的戰車也不是問題。

 步兵最多樣化的支援火力

 但除了反裝甲以外,火箭筒也是重要的班級重火力,因此現行的火箭筒大多都可選擇不同的火箭彈,以應付不同目標。例如我國的紅隼反裝甲火箭,就可搭配穿甲火箭彈或攻堅火箭彈,穿甲火箭彈即是標準的錐形裝藥彈頭,可貫穿400公厘均質裝甲;攻堅火箭彈則是使用兩用高爆彈頭,可以在30公分磚牆或20公分鋼筋混凝土牆上,開出70至90公分的破口。

 不過,由於現代戰車的防禦力進步快速,主被動防禦齊全,因此單兵攜行的火箭筒對戰車威脅性降低,正面防禦戰車的責任,也由拖式飛彈或標槍飛彈這類的反裝甲飛彈承擔,但因火箭筒的便攜性和成本較低的優勢,故利於普發到各班級,並允許步兵班在各複雜環境下使用,可以說是整個步兵班中最即時,也最多樣化的支援火力。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