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29 

副刊

【漢文大觀園】孔子焉用稼

◎文景

 孔子教育學生重視「因材施教」,因為每個人的天性稟賦不同,儘管是相同的問題,還是要從學生的本性來解答。我們可以從《論語》弟子問「孝」這件事,孔子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答案,就可看出孔子的教育方法。同樣的,關於種田的事,孔子對子貢的回答給了「補充答案」,卻給樊遲一個「軟釘子」,這是《論語》裡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

 《論語.子路篇》裡樊遲請問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這段話要分兩階段來看,先是有人問子貢:你的老師為什麼那麼厲害,樣樣都懂、樣樣都會?子貢說:這是上天要我的老師承擔大任,讓他在每件事上都要懂些,這樣才能輔佐君主治國。孔子聽了別人轉述子貢對他的「看法」後,補充了一句:「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意思是:「我小時候家境貧窮,什麼體力活兒都要做,所以知道不少底層民眾勞力謀生的事。」

 孔子既然懂種田、種菜的事,為什麼樊遲問孔子種田的事,孔子要說「吾不如老農」?問種菜的事,孔子又說「吾不如老圃」?答案很簡單,一方面是孔子覺得樊遲將來是要協助君主治國的人才,要把學習的重心放在「治國平天下」的重心上;另方面也是因為「孔子下田幹活兒」是小時候的事,當時有充足的體力,只知用力犁田鋤草,不太關心收成的問題;也不清楚蔬菜的種類。孔子說的是實話。

 就以今天的農業來說,不少以傳統方式種稻的農民,一輩子只知「面朝土地背朝天」的在田裡耙梳,擔憂颱風與乾旱,更怕收成時穀價過低還不了肥料貸款。現代農民利用專業知識種田,不但強調有機種植,還重視品種改良,從不擔心稻穀成熟時賣不到好價錢。這就是孔子說的「吾不如老農、不如老圃」的原因。

 因為時代在進步,儘管孔子身處春秋時代,農耕不像今天發達,但耕作技術進步應是每個時代都有的,更何況樊遲來問孔子種田、種菜的事,在孔子眼中的樊遲,受教育的目的應是輔佐國君治國;種田、種菜的農活,輪不到樊遲親自下田,因此,孔子才會給樊遲一個「軟釘子」。孔子還以「小人哉。樊須也」來定格樊遲。

 在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小人」是相對於統治階層而言的底層民眾。樊遲受教於孔子的目的是為救國救民,就應該學習以「禮義信」的方法教化人民,把「禮義信」落實在國家、百姓的施政方向上,那麼各地人民便會自然而然地聚集過來,以壯大自己的國家。

:::
廣告20240418-24桐花祭「美好彰化 幸福桐遊」內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