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20 

軍事論壇

【軍事論壇】美軍精進後勤體系 強化嚇阻力
美軍計畫在東亞再建立一個主要的空軍基地,目的在戰時能替代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以因應關島遭受大規模飛彈攻擊的風險。(取自美國空軍網站)

◎楊于勝

  面對中共軍事技術快速發展,美軍積極研發指管通情設施,以及作戰倚賴至深的監視、偵察和導航系統裝備。在有效執行反介入/區域拒止作戰行動目標下,如何降低敵方威脅,對美軍作戰效能至關重要。而美陸軍「多領域作戰」概念實踐已持續數年,在推及至其他軍種下,已然影響美軍未來主要作戰模式。

  目前美國各軍種的發展,包括2021年初美陸軍宣布向亞太地區部署「多領域特遣隊(MDTF)」;美海軍「分散式作戰概念」部署數量更多的無人化、小型化水面艦隊;美國陸戰隊將大幅調整人員和重型武器,購置隱蔽靈活、機動性強、自動化程度高的輕型裝備,改採分散於各島礁的小型「前進基地」快速開展行動;美空軍則在亞太實踐「動態武力運用」模式,以戰略轟炸機赴亞太執行跨洲際大範圍機動任務。美軍位於東亞第一島鏈的海外基地,面對傳統軍事行動的威脅愈發高漲,如何滿足支援機動、快速、安全地展開戰術行動,任務挑戰也愈發嚴苛。

  加強機場遭攻擊應變作為

  為防範印太地區出現緊急狀態,2020年12月2日,美海軍部長於參議院聽證會公開聲明,鑑於中共迅速發展海軍,並在有爭議的水域造島及興建海外軍事基地,美海軍不能僅依靠第7艦隊來防衛印太地區,故提出恢復第1艦隊編制計畫。除重建第1艦隊加固第一島鏈的防禦,另為防止中共、北韓對美軍在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進行飛彈飽和攻擊,計畫在西太平洋增建新空軍基地,初步規劃設在美國海外領地、西太平洋的北馬里亞納群島的天寧島。根據美國國防部報告,美軍計畫在東亞再建立一個主要的空軍基地,目的在戰時替代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以因應關島遭受大規模飛彈攻擊的風險。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位居東亞重要戰略地位,未來一旦爆發大規模區域衝突或小型戰爭,以天寧島作為備援的空軍基地有助於分散風險,以減弱可能遭遇不斷增強的遠距精準打擊能力影響。

 美軍曾評估共軍擁有超過270架配備先進巡弋飛彈的轟-6轟炸機,其航程可對關島進行攻擊,再加上共軍擁有大量射程遠達關島的「東風-26」中程彈道飛彈、可由潛艦發射的「巨浪」系列,以及北韓的「火星12型」彈道飛彈,位在關島的各基地和後勤支援設施,將必須考量初期就遭摧毀的可能性。儘管美空軍戰略轟炸機能從夏威夷或澳洲起飛,並與加油機共同執行任務,但戰時仍須有部署在印太地區的F-35、F-16、甚至F-22護航。一旦美軍第一島鏈的空軍基地在初期就遭攻擊,空中加油機亦遭鎖定,美空軍戰略轟炸機和各型先進戰機將面臨地面後勤能量支援不足,使戰場面臨危機。

  2021年2月3日至19日在關島舉行「北方對抗」聯演雖非首次,相比演習內容以人道救援及災害救援拉開序幕,以強化美日澳3國在印太地區自然災害的救援能力,更令外界關注的內容重心為美軍遭遇大規模飛彈攻擊機場的應變作為。

  滿足機動與戰力持續

  戰機或轟炸機進行熱加油的訓練課目,非美空軍首度納入訓練的重點,但在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由美空軍與日本航空自衛隊共同執行F-16戰機熱加油演練,強調驗證新式「彈性戰鬥部署」(ACE)概念,也展現應對共軍遠距精準打擊關島軍事基地狀況下,如何滿足空中戰力的地面後勤支援。  

  回顧過往「北方對抗」聯演,近幾年的課目規劃在美「中」對抗加劇後,呈現微妙的轉變,重點轉向滿足機動與戰力持續的要求。「北方對抗」聯演始於1978年代,主要目的就是訓練美軍及日本航空自衛隊的協同作戰能力。前蘇聯瓦解後,演習不僅未停止,規模反而逐漸擴大,演習地點從最初位在日本北方的三澤移往靠近中國大陸的嘉手納和那霸基地(沖繩),1999年則移師關島,訓練空域和參與的國家(含觀摩)規模,早已不再僅局限於單純的空中作戰型態,課目不斷的擴大,也朝向聯盟作戰邁進。值得一提的是,空中加油的演練早已是近幾年該聯演規劃的常態課目,各國媒體還曾於2018年聯演期間登上美軍KC-135加油機實地於空中採訪轟炸機、戰機執行加油課目。

 展現空前後勤補給能力

 儘管聯演仍以人道救援操演拉開序幕,但演習呈現進一步擴大規模,外界解讀意在建構西太平洋地區的空中防禦網。空中對抗課目,重點在於整合彼此間聯繫,提高盟國間共同作戰的準備和裝備操作的能力。除了頻繁運用戰鬥機,各型式運輸機、偵察機、預警機、加油機等機種,也陸續呈現跨國交互訓練和演練的模式,令外界關注的是除支援機種的擴充,轟炸機由以往的B-52H輪換為B-1B,似凸顯聯演重心已不僅聚焦在過去傳統戰機執行密接空中支援、攻勢制空作戰及空中加油等課目,而是更著重展現攻勢制空作戰中的戰略嚇阻力量。

  美軍近年不斷探討關島面對洲際彈道飛彈攻擊下的因應方案,從「北方對抗」聯演系列,空中加油轉到地面上的野戰加油,戰術課目的變化可以看出意在強化關島軍事基地,特別是空軍基地面臨飛彈攻擊的威脅,以及訓練空軍戰機和地勤在狹小、險峻的起降場中,以有限的設備進行後勤作業等作為。這與過往美軍在中東以特定運輸機執行任務的挑戰不同,目的在降低機場遭遇飛彈攻擊後,造成美空軍戰力大量減損的情況。

  美軍印太司令部2021年8月舉行「2021年全球大規模演習」,在印太區域進行野戰訓練、兩棲登陸、空地作戰、海空作戰和特種部隊作戰等項目操演。藉此增進協同作戰能力、提高互信,並強化對安全挑戰的共同認知,就可看出對中共、北韓日益增加威脅的因應方案,所展現空前的後勤補給能力。

  確保反擊行動不受阻礙

  為確保美國全球戰力優勢,第三次「抵消」戰略自2015年再次展開;值得關注的脈絡是2015年美軍捨棄原「空海一體戰」,轉投向「公域進入與機動」的聯合概念(JAM-GC)前,美國防部前於2012年1月17日發布「聯合作戰進入概念」(JOAC),即已意識未來作戰行動中,須確保部隊在領土、領海、領空,以及網路、電磁波空間的自由行動,且同時要滿足軍力投射的持久需求。當前,在發展另一波創新突破的軍用科技來挹注抵消潛在之敵能力,美軍聚焦從陸地、海洋、空中、太空和網路等領域,除了更加凸顯美軍全球軍力投射與作戰能力之主要目標,肆應並滿足支援衝突的兵力部署,成為以主作戰兵力行動外更應注重的面向。

  從空中加油到地面野戰加油的戰術作為,美軍設定更嚴峻的想定,雖可利用戰略轟炸機克服部分劣勢,但在戰爭中,若敵軍飛彈已癱瘓所有戰略前沿空軍基地時,則戰略轟炸機也將面臨無用武之地。當美軍展現在被破壞的基地仍能維持作戰所需運作能力時,等同宣告美軍在面臨各種可能之狀況下的拒止行動,仍能進入所望區域執行軍事行動,對敵方展現反擊軍事實力,令其不敢輕舉妄動作為,已不可言喻。(作者為退役海軍上校)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