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2/04 

副刊

【墨緣集】獻出一生的最愛

◎王漢國

 2016年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名編導張永祥先生的辭世,在國內外藝文界引起了相當熱烈的回應。其中為國人討論最多的,莫過於他一生在電影戲劇上的卓越貢獻。

 張永祥先生,山東煙台人,政工幹校第一期戲劇組畢業,生前曾編寫多部話劇、廣播劇及電影、電視劇本,創作電影(視)劇本多達一百六十部,這是何等難得的創舉和殊榮。他編寫的第一部電影劇本為1964年的《養鴨人家》,六○年代編寫過不少健康寫實影視劇本,和李行、白景瑞等人齊名,並多次獲得亞太影展及金馬獎最佳編劇。

 回顧張永祥的代表作,包括有《汪洋中的一條船》、《小城故事》、《家在台北》、《再見阿郎》、《假如我是真的》、《揚子江風雲》、《源》等,這些都是反映時代、慎終追遠,刻劃人性、激勵人心的上乘之作。1976年的《寒流》、1980年代的《包青天》影集,更是膾炙人口、轟動一時。

 張永祥先生成長於一個動盪不安的大時代,在流亡學生時期,因漂泊無依、生活無著,吃了不少苦,也流了不少淚。正因如此,乃決定報考政工幹校,以從軍報國來成就人生的理想。

 政工幹校成立於1952年,那是個神州失陷、大地沉淪、兵荒馬亂的年代,物資生活條件極差。據同為第一期新聞組的吳東權老師回憶:「當時的政工幹校只是一片破舊、廢棄的跑馬場……當年在校期間,日常都要勞動服務,美其名為『勞動建校』,學生們私底下自我調侃:研究班修築萬里長城(圍牆),本科班建驛道(馬路),業科班挖運河(排水溝),自行用臉盆裝運剷出的砂土、石頭,令人深刻感受『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豪壯心情。」

 張永祥先生就是從這種苦心志、勞筋骨、餓體膚、空乏身的環境,砥礪其認真學習、努力讀書、力求上進的志節,躬行實踐,終生不易。從先生留下的一些生活紀錄影片,皆處處體現他愛人如己、提攜後進的精神,實在令人感動不已。最近從人文磚基金會與優優劇團聯合製作的《張永祥編劇大師─典範永存》紀念短片裡,我們更可感受到他對電影的傳承和期許,以及對家人的仁慈和摯愛。

 「天涯春色催遲暮,別淚搖添錦水波。」先生的故去,一如之前剛離世不久的李行導演,雖意味著歲月的遞嬗,世代的交替,但因為他們都擁有「正信」與「正行」,且信守不渝,而予人一種特別的莊重、肅穆、虔敬之感。

:::
廣告20240418-24桐花祭「美好彰化 幸福桐遊」內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