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1/08 

社論

【社論】齊心預防氣候災變 環境永續獻己力

 去年底,菲律賓遭到超級強颱「雷伊」侵襲,據菲國政府統計,至少造成378人死亡、742人受傷、60人失蹤,蒙受災損民眾高達395萬人,基礎建設與農業損失更超過4億美元。在得知菲國風災災情後,我國立即派遣軍機,運送菲國災民急需的口糧、餅乾、泡麵、瓶裝水與罐頭等應急物資,以「人溺己溺」的人道精神,讓菲律賓災民度過一個溫暖的耶誕節。

 對此一善舉,菲律賓空軍特別在臉書貼文,感謝臺灣致贈風災救援物資,同時展示我空軍飛行員與國旗的畫面。在我國政府宣布捐贈50萬美元賑災後,空軍也派出2架次C-130運輸機,載運數千公斤物資,從屏東出發,跨海進行人道支援,協助菲國災民度過難關,不僅彰顯我們一貫的「濟弱扶傾」立國精神,更贏得友我盟邦人民的尊敬。 

 時序進入冬季仍有強颱肆虐,凸顯氣候變遷並不是好萊塢的災難電影,而是發生在眼前的事實。其實,世人對氣候變遷的認識,始於2007年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巡迴全球的「不願面對的真相」演說,當高爾在演說中播放一幕幕冰山崩解、海水吞噬、風暴席捲的驚悚畫面,深深震撼了世人,也讓全球重新檢視氣候變遷的課題。

 「不願面對的真相」所要傳達的,是「全球暖化」的課題,而大氣和海洋中的溫室氣體過量,正是導致氣候變遷的關鍵因素。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汽、氧化亞氮等氣體,讓太陽照射的熱量難以散去,也讓地球猶如籠罩在厚厚的棉被中,導致氣溫升高、北極融冰,進而引發海水上升,形成各種極端天氣;因為降水模式改變和亞熱帶地區的沙漠化,也帶來嚴重的生命與財產損失。

 聯合國呼籲,若世人再不重視氣候變遷的問題,必將直接或間接帶來糧食和飲水的匱乏,不但對全球經濟發展不利,甚至可能引發資源爭奪戰。近年全球糧食因為氣候變遷,造成減產、歉收,導致大量貧窮國家人口向富裕國家遷移,也爆發人道、公共衛生、飲水安全等問題,以及無法逆轉的經濟動盪,若得不到有效解決,極可能因資源失衡問題而引爆戰爭。

 去年12月27日,據英國慈善團體「基督徒互援會」公布的年度報告,2021年全球10大氣候災害,以8月底侵襲美東的颶風「艾達」最嚴重,造成約650億美元災損;其次為7月重創德國與比利時的洪災,損失達430億美元;第三是2月導致美國德州電網癱瘓的冬季風暴,造成230億美元損失;第四為7月中國大陸河南鄭州水災,損失176億美元。這些災害損失動輒以百億美元計,相當巨大。至於貧窮與未開發國家,例如南蘇丹洪災,造成逾80萬人流離失所;東非肯亞的旱災,使200萬人陷入糧食危機。這些發生在非洲的災情,不但難以估計,其中因為餓死或飲用不潔飲水而死的,多半是兒童和婦女,卻少有媒體關心與報導,令人遺憾。

 極端氣候造成人類糧食和飲用水不安全等現象,雖以非洲大陸居多,這些地區製造的溫室效應與污染,卻相對較少,凸顯氣候危機不論貧富均無法倖免,卻極可能殃及無辜。聯合國去年發布報告指出,全球約有100 多萬的物種正面臨滅絕危機,其中有些物種將會在幾十年內消失。也許有人會說,少數物種的消失,對人類不會有什麼影響,但事實上,人類之所以繁衍生存,全靠物種的和諧共存。地球只有一個,人類亦是地球生物系統一環,人類固不可因過度掠奪自然資源「竭澤而漁」,也不該侵擾與破壞其他物種的生存權,這是遏止氣候變遷應有的觀念。

 近年由於氣候變遷引發的環境異相,諸如高溫乾旱、暴雨洪水及失控的病蟲害感染,導致全球農作物產量銳減。科學家直指,氣候變遷不僅衝擊糧食供給,更導致糧價高漲。若世界各國再不採取有效因應措施,到了2050年,極端氣候將導致全球糧食產能下降5%至30%,貧窮國家因人民吃不飽而引發的戰亂,勢將難以遏阻。

 綜言之,以往熟知的「物競天擇」理論,早應修正為「物種和諧共存」。為了子孫後代、為了更好的明天,我國對於全球氣候公約和節能減碳,已制訂相關配套政策,且逐步推動中。環境破壞是日積月累而成的,環境的修復更需長時間關懷和政策的落實。只要從現在起,展開對環境友善的行動,教育後代重視環境保育,並對瀕危動物進行保護與拯救,加快環境復原的腳步,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依然會是大地之母,仍是宜居的美麗星球。誠願世人都能貢獻一己之力,防止氣候繼續惡化,讓地球生生不息。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