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1/11 

國際瞭望

【國際瞭望】德日戰略合作 抗衡中共擴張
【國際瞭望】德日戰略合作 抗衡中共擴張1
【國際瞭望】德日戰略合作 抗衡中共擴張2

◎黃惠華

 2020年9月2日,德國發布《印度太平洋政策指南》,將印太區域定義為印度洋與太平洋的邊界,為重要戰略競爭與全球價值鏈,更是21世紀國際秩序形成的關鍵。

 其中,強調印度洋與南海航行自由的重要性,並在去年8月2日派遣巡防艦「巴伐利亞號」(F217),進行長達7個月的印太巡弋部署,沿途除造訪多國港口,也與澳洲、新加坡、日本等國進行海上聯演。不僅強化與盟邦合作關係,透過聯演的寶貴經驗,亦可作為後續合作的基礎,更具有抗衡中共的戰略意涵。

夥伴關係共維利益

 1992年歐盟成立,日本與德國於歐盟體系下確立並規劃兩國目標。雙方在裁軍、維和、戰後重建與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和人權等議題,都有共同利益。德日合作框架主要是聯合國、七大工業國、東協、亞歐會議(ASEM)高層會議等。

 對德國而言,日本是能共同解決全球問題的重要夥伴;這種夥伴關係促使兩國進行區域深入合作。如阿富汗問題上,德日採取非軍事干預,以合作協調方式,替阿國重建維安部隊,並由日本國際協力機構與德國技術合作公司提供專業培訓。

 2004年,德日倡議「提供阿國警察無線電通信汽車與公共汽車」,提升阿國安全部隊維安能力。德日兩國共同實現中東區域和平、穩定與安全,成為鞏固區域和平與安全之典範。 

多元框架促互動往來

 1945年,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後,美國、法國、英國等盟軍占領德國西部,並實施民主化,蘇聯則占領德國東部,實行共產主義。美軍占領日本時,除剷除軍國主義遺毒,更奠定日本自由民主的發展基礎。如將過去歷史投射到今日的印太地區,美國的印太戰略布局,猶如將印太地區與歐洲大陸當作天秤的兩端,一端位於歐洲大陸中心(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另一端位於印太地區(日本)。

 以美國為首的印太戰略,置重點於對抗共產主義,維護自由民主人權普世價值,朝著抗衡中共、俄羅斯極權勢力方向發展;德國選擇加入美國印太戰略,符合德日共同利益,因此德國亞洲安全政策,特別強調與日本密切協調與合作。

 對於印太區域面臨的危機,德國海軍總監(相當我國海軍司令)薛恩巴赫中將指出,印太地區升溫的緊張情勢、區域爭議和軍事平衡變化,帶來的廣泛衝擊,超越亞洲地區。南海為全球共有,也就是這片海域屬於每個人,因此任何人都無法占有或宣稱擁有。

 德國政府主張在印太地區建立透明、包容和基於規則的秩序,與美國印太戰略相符,凸顯「鞏固和平與安全」及「解決全球性問題」需求。

 去年3月,德日簽署共享安全保障,在重要情報及防止洩漏的《情報保護協定》下,共享相關情報,並進行裝備品出口與聯合訓練。4月舉行首次德日國防外交「2+2」會議,同年11、12月,雙方海軍舉行海上聯演。

強化民主自由戰線

 德國印太戰略安全合作,採多邊與雙邊同步進行。在多邊框架下,與印度、日本、法國、英國、美國等盟邦開展多邊與雙向的戰略合作,並加入英、法、日、澳行列,擴大自由主義陣營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影響力。另外,以出口為導向的德國,一定程度上高度依賴海上貿易,故確保航行自由,保證海上航線暢通,直接牽繫著德國核心利益。

 德艦航行南海,雖然不致於對中共產生嚇阻效果,但可傳遞出與盟邦團結共抗俄「中」極權政治,攜手捍衛南海自由航行的政治訊號。基於民主價值,德國意識到未來世界秩序的命運取決於印太地區,因此希望在印太地區扮演角色,為自己製造參與國際事務的機會。

 隨著前總理梅克爾下台,未來的德「中」關係可能仍保持著經濟合作夥伴與競爭對手的關係。德國外交政策向來是歐洲價值觀的風向標,中共集權主義的擴張,無疑威脅歐洲民主價值觀,因此對德國來說,選擇加入美國印太戰略大聯盟,強化德日安全合作關係,比親「中」更符合德國的外交利益。

(作者為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