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1/12 

寰宇韜略

【寰宇韜略】灰色地帶威脅增 情報工作挑戰大(上)
資料來源:譯者整理 製表:王大元
【寰宇韜略】灰色地帶威脅增 情報工作挑戰大(上)1
【寰宇韜略】灰色地帶威脅增 情報工作挑戰大(上)2

◎李 妤(譯)

 灰色地帶威脅為全球重大國安議題,美國國防與情報單位正持續關注,以強化對抗來自俄羅斯、北韓、伊朗等敵對國家威脅,識別、偵蒐與理解前述潛在對手的灰色地帶戰術,成為美國情報界的重要任務,隨著科技進步與社群平臺普及,灰色地帶的情報工作愈加困難。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透過《偵蒐與理解:灰色地帶威脅下的情報工作現代化》報告,分析美情報單位應對灰色地帶威脅的現況,並提出建議。本報節譯如後,以饗讀者。(編按)

前言

 灰色地帶威脅與「混合戰」,指同時或部分使用傳統武器、非正規戰術、恐怖攻擊或犯罪行為等,進而實現其政治目標。此項策略同時避免「踩紅線」或升級至戰爭,透過模糊行動目標與行為者身分等,使競爭對手難以辨識威脅,也無法立即理解其意義,藉此打亂敵方陣腳,加深情報與反制工作困難;學者認為,灰色地帶衝突為冷戰的延伸,即莫斯科與平壤等國家行為者透過政策工具與非正規手段,打擊西方國家社會與經濟。隨著半世紀以來的科技進步,灰色地帶威脅程度已大幅超越冷戰時期。

 目前已有大量針對灰色地帶威脅的研究與分析報告,本文聚焦美國情報界應對灰色地帶威脅的能力,並分為「偵蒐」與「理解」兩部分。另外,將探討灰色地帶威脅對目前情報工作所造成的困難、新興技術對美國應對灰色地帶威脅能力的強化,以及其透過資料蒐集、組織調整等現代化革新,進一步強化偵蒐、理解與對抗混合威脅的能力。

 本文的「偵蒐」,意指情報單位識別灰色地帶惡意活動的能力,「理解」則是對於行為者意圖與戰略目標的分析。在有效的情報工作中,必須結合此兩項能力:在偵蒐灰色地帶威脅同時,透過理解意圖,打擊行為者未來的戰略。然而,全球科技進展神速,加上資訊爆炸,使灰色地帶威脅更加難以察覺。本文首先,將分析美國目前應對灰色地帶威脅的情報工作進展及挑戰;其次,則提出一系列改革建議,包含與民間單位合作、公開來源情報(OSINT)等,以強化應對灰色地帶威脅的能力。

 灰色地帶或混合戰的挑戰,在於惡意行為者刻意逃避偵蒐與傳統情資範疇,且透過代理人模糊身分;假使行動被揭穿,也可透過散布假訊息、模糊情資等混亂,打擊情報工作進行,導致西方國家難咎責,如俄國近年透過匿名帳戶操縱社群媒體進行影響力作戰、影響美國2016與2020年大選等。

資訊量大增造成偵蒐困難

 灰色地帶行動大多難以察覺,情報界以「微弱訊號」稱之,將惡意行為隱藏在正常政治、經濟與外交行為之下,加上現今資訊爆炸、大量假訊息流竄網路,使惡意訊號微弱難辨。過去十年,全球資料數據增長逾30倍,預計到2025年,恐再翻倍成長,導致訊號雜訊比(一稱訊噪比)持續升高,對情報部門的偵蒐能力,造成巨大挑戰。訊噪比高,使有心人士更易將訊號,隱藏在大量無關資訊內,令相關單位難以察覺及反應。

 另外,尚有更多灰色地帶行為,發生在傳統情報單位未管轄的範疇,成為所謂「陌生訊號」。因陌生訊號通常散布在情報機構未涉足之處,致使其未留意此類訊號的情報偵蒐,進而導致疏漏,或在發現特定資訊與行動時,缺乏數據與驗證資料真偽的能力。

善用新科技提升效率

 微弱訊號與陌生訊號,為偵蒐灰色地帶威脅的主要挑戰。儘管科技進展導致情報來源大增、偵蒐不易,善用新科技與技術,將有助提升情報工作效率,使情報人員更易打擊灰色地帶威脅。

 隨著新聞與言論自由成為全球主流價值,國家失去對資訊的壟斷權力,情報內容分析也開始「民主化」,因此情報單位必須進行內部文化革新,放棄過去專制與排外的組織結構;另一方面,國家情報單位也應與商業夥伴、社群媒體合作,避免資訊落差,或甚至在需要私人企業協助時,被拒於門外。同時,社群平臺、商業公司等私部門,現今也常成為他國發動灰色地帶攻擊的目標,若能強化與私部門合作,將有助提升國家抵抗混合戰的能力。

 定義灰色地帶威脅的範疇,也是情報工作的重要一環,目前相關政策研究常以「非傳統戰爭」、「混合威脅」或「戰略競爭」等名詞,指稱發生在灰色地帶的行動與威脅,但若缺乏對這些名詞的清楚界定,將難以制定具體方針,也導致情報工作困難。

不確定性導致理解困難

 不易理解歸因也是灰色地帶威脅的主要挑戰之一。常見情況是,情報單位偵蒐到灰色地帶行動的蹤跡,卻無法立即理解其意義或背後隱藏的目的,因為灰色地帶行動本身充滿「不確定性」。如美國2020年總統大選期間,俄國雇用非洲尼日與迦納團體,利用社群媒體散布假訊息,企圖引發美國政治分歧,但美國情報界並未馬上發現關聯,導致假訊息流入美國社會。

 若以「灰色地帶光譜」觀之,愈接近傳統戰爭的行動,情報單位相對較易理解其目的與行動,如2014年俄國出兵克里米亞,雇用大量秘密武裝人員「小綠人」的手法,當時部分小綠人甚至偽裝成民間志工,以強化俄國在克里米亞的軍事影響力。但在光譜的另一端,如莫斯科利用非洲國家代理人,在他國社群平臺散布假訊息的行為,情報單位需要更多時間才能識別,導致未來咎責困難,甚至須透過「事後回溯」,才能將某段時間發生的灰色地帶行動,與有心國家作連結。由此可知,理解灰色地帶行動,須從多方角度分析,抽絲剝繭以理解惡意行為與目的。因此,應建立一套分析系統與經驗整理,以幫助未來偵蒐與理解灰色地帶威脅。

公開相關資訊降低傷害

 目前美國對俄國灰色地帶戰術的理解,乃是透過長時間經驗累積與回溯而得,自2014年出兵克里米亞,到透過代理人影響美國2016、2020年大選,以及網路駭客攻擊等,目前莫斯科仍透過私營軍事公司與僱傭兵,影響非洲國家政治與社會,持續增加對非洲大陸的影響力。

 增加對灰色地帶威脅的理解有兩項目的。首先,增加對敵對國家戰略與決策的了解,可強化國家情報能力與效率;第二,將對灰色地帶戰略的理解,可轉化成具體國家政策與目標,並向大眾傳達混合戰的危險,提升民眾對國家打擊灰色地帶威脅的支持。美國五角大廈多名指揮官日前聯合表示,打擊灰色地帶威脅,需要政府即時公開相關資訊與事實,降低敵方利用灰色地帶製造混亂與模糊的機會。(待續)

:::
廣告20240418-24桐花祭「美好彰化 幸福桐遊」內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