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1/18 

副刊

上陣父子兵

◎風信子

 看過《七俠五義》、《楊家將》等章回小說或戲曲的讀者,對「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一定不陌生。

 在古代,軍人上戰場作戰前,要自備武器、戰馬,甚至自備乾糧、戰袍。我們讀〈木蘭詞〉裡可以看到木蘭代父從軍、接到兵書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可以了解古代軍人出征前,既興奮又不安;興奮的是終於可以上陣殺敵了,不安的是,不知這一去何時才能還鄉!

 唐詩裡有「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說明上戰場是何其重大的事,但是不殺匈奴,國土、家鄉不保;上陣殺敵,戰死沙場,守在深閨的妻子卻不知夫君早已埋骨在無定河邊。因為戰場上的不確定因素太多,所以出征的軍人很多是「兄弟相伴而行,父子同時上陣」,這句諺語就是如此流傳下來。

 不要以為「上陣父子兵」是古代的事,民國四十四年發生在浙江外海的「一江山戰役」,不但有父子兵,還有兄弟兵。據當時的史料記載,在戰爭爆發前夕,一江山指揮官王生明將軍下令:部隊中,父子兵、兄弟兵必須撤退一人。根據王生明將軍哲嗣王應文先生的記述:在這道命令下發後,父子、兄弟爭著留下參戰,可見駐守在一江山上的國軍官兵對這場攸關國家存亡的戰爭,抱定「殺身成仁」決心之堅定與忠烈!

 這場戰役雖前後僅三天,卻打響了國軍不怕死的名聲;這是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戰役,這是一篇「我死則國生」的偉烈史詩;這場戰役結束後,澈底翻轉了美國對中華民國國軍的印象,美軍各種援助源源而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也生效了,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提升,復興基地臺灣安全得以確保。

 任何朝代都可能面臨敵國外患,不論是冷兵器時代,或是科技時代的戰爭,打仗首重的永遠是「部隊同心、軍民同心」;打贏,靠的是「同心」,即使遇到「敵眾我寡」,即使明知戰死也要同仇敵愾,這場戰爭形勢上雖敗,但戰略上卻是勝敵千倍。民國四十四年爆發的一江山戰役,就是一場翻轉戰場情勢、贏得國際支持的鐵血戰役。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強調的是「同心同德」,在戰場上,同心者勝,這是《孫子兵法》〈始計〉篇裡說的:「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

 王生明將軍出身行伍,在「忠於國家、忠於職守」的實踐上,是國軍的典範,英烈昭昭,名留千古!

:::
廣告20240418-24桐花祭「美好彰化 幸福桐遊」內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