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1/18 

社論

【社論】緬懷一江山戰役 誓衛自由民主價值

 今天是「一江山戰役」67週年紀念日。民國44年1月18日,一江山守軍抱著「同島一命、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英勇迎擊十倍於己的進犯之敵,奮戰3日後,雖因我寡敵眾、彈盡援絕,最後多數犧牲成仁,卻寫下當代軍人誓死衛國的典範,也為國家的長遠生存發展奠定宏基,殊值吾人以虔敬的感恩之心,緬懷誌念。

 回顧國軍保臺諸役,一江山戰役規模雖然不大,但官兵壯烈誓死衛國,其對臺海和平穩定的貢獻居功闕偉。民國43年10月,為因應共軍日益升高的武力威脅,政府與美國開始協商雙邊共同防禦條約,並於同年12月2日正式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同時間,中共在韓戰後,也將重心移往大陳等國軍衛戍的近海島嶼,妄圖逐次攻克,進而占領臺灣。故早於43年8月,中共「中央」即批准成立浙東前線指揮部,以張愛萍為首;至9月決定區分兩個階段,遂行渡海登陸作戰,第一階段奪取戰區制空、制海權,掩護登陸部隊進行戰前訓練;第二階段執行三軍聯合登陸進犯。

 當年共軍之所以選擇一江山為目標,而非直接攻擊大陳島,除了考量其要害位置,還必須是有把握在最短時間內就能夠攻克,顯見共軍對其首度遂行三軍聯合登陸作戰,並無必勝把握,因此特別集結了陸軍1萬餘人、海軍艦艇180餘艘及飛機200架次,期以絕對優勢兵力,為奪取臺澎金馬打響第一槍。

 在一江山戰役開打前,共軍已充分運用兵力,全力奪取區域之海、空優勢;同時大舉糾集人員、裝備,於大陸沿海地區反覆操演。因此,守島官兵當然明瞭,敵人一旦行動,定是窮凶惡極。事實上,共軍在正式登陸前,即先以空中機群對一江山及大陳島,進行連續轟炸;再以頭門火砲向一江山射擊,由田岙島方面馳出之共軍艦艇亦加入。至午間登陸前夕,再以火砲、飛機持續攻擊,使一江山全部為共軍炸彈、火砲籠罩。即使如此,王生明將軍仍親率所屬官兵,拚死迎擊共軍的人海、火海,直至彈盡援絕,引爆最後一顆手榴彈,以身殉國。

 一江山失守的消息傳回臺灣後,舉國震悼。蔣中正總統明令追晉王生明司令為陸軍少將,並將所有殉國將士入祀忠烈祠,以彰顯為國犧牲的卓越貢獻。而國人對於守島烈士,身處絕對劣勢下,仍誓死衛國的精神,也深受感召,進而堅定了「反共必成」的決心。這在當年風雨飄搖的局勢中,尤能激發愛國信念、凝聚軍民向心,更為往後數十年間,舉國上下合力共同確保臺澎金馬安全,戮力建設自由民主繁榮社會,奠定重要基石。

 在國際政治方面,一江山戰役肇發之時,適逢韓戰於民國42年7月停戰,美國亦了解,中共武力威脅的方向,已轉為針對臺灣。因此,美國國會眾議院及參議院,先後於民國44年1月26日及28日,以409票對3票,以及85票對3票通過《福爾摩沙決議案》(Formosa Resolution),授權美國總統在臺海用兵,以協助中華民國保衛領土。同時,一江山戰役結束後,國軍決定將大陳地區軍民,撤離至臺灣本島,從2月8日起執行「金剛計畫」,即由美國第七艦隊提供所需船艦,由我海軍執行撤離;2月15日另執行「飛龍計畫」,由我海軍自力將南麂島部隊撤至臺灣,總計撤回3萬餘名兵力,進一步強化了臺灣防衛作戰實力。

 尤其重要的,是這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慘烈戰役,守軍寧死不退的強烈抗敵意志,以及戰前充分整備構築的堅強陣地,讓登陸敵軍付出慘痛代價,也扭轉了中共犯臺意圖。須知,中共對此次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準備期長達數年,並延後多次,直到民國44年1月才發動攻擊,卻遭受到無與倫比的強烈抵抗。此種現實讓共軍真切了解,登陸作戰遠比想像、計畫中困難、複雜,尤其是守方具備堅強抗敵意志時。其後民國47年的八二三戰役,共軍即僅以火砲砲擊金門,不敢輕易嘗試登陸作戰,使政府成功護守金、馬,為臺海爾後的和平安全,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曾以「在人類戰爭史上,從來沒有一次,以如此少的兵力、取得這麼大的成功、保護這麼多的眾生」這段話,形容皇家空軍守護英倫三島的英勇。而國軍護國英靈於一江山戰役中捨身成仁,其貢獻實不遑多讓。尤其是在中共謀臺日亟、毫不掩飾以武迫統的今天,吾人除緬懷先烈報國赤忱;更應掌握抗敵意志決定成敗的真理,軍民同心捍衛得來不易的自由民主生活,為國家的長遠發展共同努力。

:::
廣告20240418-24桐花祭「美好彰化 幸福桐遊」內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