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1/19 

軍事論壇

【軍事論壇】南海各國發展潛艦 聚焦水下競逐
印尼於2010年啟動海軍更新換代計畫,期在2024年升級艦隊戰力,並將法國「鮋魚級」柴電潛艦做為下一代升級選項之一。(取自DCNS網站)

◎楊于勝

  2021年10月2日,美國海軍海狼級核動力潛艦「康乃狄克號」在南海撞上海底山脈,造成11名官兵受傷,隨即浮航返關島檢修。外界關注是發生地點究竟在哪?是在何深度?面對該起意外,除擴張南海水下戰力的中國大陸外,周邊國家是否也該擔憂未知水文。因為競相發展水下戰力,早已成為周邊國家的強軍政策。

 各自發展潛艦建軍計畫

  「康乃狄克號」的海事意外不僅讓澳洲採購核潛艦成為焦點,南海周邊水下競逐,潛艦部署議題也正式浮上檯面。由於未來澳洲海軍鎖定的核動力潛艦,在美英協助建造下,最快要等到2040年才能服役。想要由澳洲分攤美海軍南海水下任務,或許租借美海軍舊型核動力潛艦(如洛杉磯級),並進行部分翻修或升級,似乎是加快填補南海水下力量的途徑可行方式。若美海軍認為提供舊型核動力潛艦不影響當下潛艦戰力不足的問題,2022財年或將定案。相比在「AUKUS」框架下,澳洲強化水下兵力抗衡中共海軍在印太的擴張,相較東南亞環南海國家,大部分雖屬「綠水海軍」,卻大多擁有潛艦,且部分國家與中國大陸在南海主權立場相左,因此對潛艦需求的東南亞國家有各自的發展對策。

 東南亞國家競相購置

  首先是越南,2009年向俄羅斯購得6艘改良型基洛級636M潛艦,2017年全數服役,為東南亞最大水下戰力國家。雖未引進絕氣推進系統(AIP),但在俄羅斯技術支援與模擬設施,還另將官兵送往與同樣操作636型潛艦的印度接受訓練,進而了解共軍同樣採用基洛級潛艦,熟悉其戰術發展。採購同時引進俄製3M-54E反艦巡弋飛彈,射程達220公里,對共軍水面艦具嚇阻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法國有意向越南推銷潛艦,是否成局,除過往俄羅斯對越南軍售和協訓的影響,經費和後勤負擔亦是考驗。

  印尼於2010年啟動海軍更新換代計畫,包括兩棲登陸艦、巡邏快艇和潛艦等多型裝備,期在2024年升級艦隊戰力。 2016年起,印尼高度關注法國「鮋魚級」柴電潛艦,並將該型潛艦做為下一代升級選項之一。2021 年4月21日,「KRI Nanggala-402號」潛艦演訓發生意外沉沒,促使印尼海軍重新檢視潛艦建置規劃,擬增至12艘。2021年6月已向義大利簽訂採購6艘歐洲多功能巡防艦和2艘改良版二手西北風級巡防艦,除南韓已為印尼海軍建造的潛艦案外,預算能否支應,攸關印尼水下戰力規模能否大幅提升。

  菲律賓受新冠肺炎影響,未能簽署採購首艘柴電潛艇合約,其海軍建軍規劃包括潛艦、巡防艦、近海巡邏艦、兩棲船塢登陸艦、飛彈快艇、多用途攻擊艇、兩棲突擊車等,因疫情導致經濟大幅衰退,原採購軍事裝備預算移做防疫。依原計畫,採購2艘潛艦及整體後勤保障,吸引有意競標者,包括法國、南韓、印度和土耳其;值得關注的是,若價格適當且菲國有意願,新加坡有意將艦齡較高的潛艦移轉菲律賓。

 馬來西亞自2015年起推動「15-5」海軍建軍計畫;希望透過減少艦艇種類,強化海軍戰力,減輕後勤負擔。規劃的5級艦艇除水面艦,還包括4艘潛艦。受到預算限制,不僅水面艦發展進度落後,造艦工業也面臨困境,新一代潛艦建置更只聞樓梯響。

  新加坡現有4艘潛艦,其中「征服者號」與「酋長號」分於1999年與2001年成軍。為維持海上航路和領海安全,擬定「2030與下一世代新加坡國防」建軍擘劃,分別在2013、2017年先後採購共4艘德國製造、配備絕氣推進系統(AIP)的218SG型柴電潛艦。2020年2月18日首艘218SG型潛艦無敵號下水,2021年8月31日試航。待採購之潛艦全數到位後,將與越南同為東南亞擁有最多潛艦的國家。

  泰國國防部2016年7月1日宣布軍購新計畫,規劃於11年內籌備預算,以分期付款方式向中國大陸購買3艘S-26T「元級」柴電潛艦。2017年5月購案簽約,2018年9月3日開工,預劃2023至2024年交付首艦。惟疫情爆發導致經濟蕭條,原通過第2、3艘採購潛艦案預算,因2020年8月爆發對潛艦預算案陳抗事件,民眾上街怒吼「要麵包不要潛艦」,泰國不得不宣布延後潛艦計畫至2022年。當前已開工的潛艦並未傳出停擺,泰國海軍何時派遣艇員赴中國大陸接裝,值得關注。不可諱言的是,「『中國』製造」的潛艦已為區域安全造成衝擊。

 潛艦救援或成緩衝機制

  東南亞國家的海軍大多為「綠水海軍」,主要聚焦在近岸海域防務和非傳統安全的挑戰,如反海盜、緝私、緝毒等議題,惟為確保國家安全與海上航路,不約而同邁向建置潛艦之路。潛艦巡弋行動提高軍事嚇阻力量,特別是在主權議題上,成為聲索海洋主權的後盾。但不同於大國較勁採取的兵力部署,東南亞國家海軍均未表明潛艦是否有巡弋至南海爭議海域,除肇因潛艦具戰略嚇阻意涵,稍有不慎即可能挑動區域安全敏感議題。但不可諱言,即使是綠水海軍,南海區域內國家潛艦航跡總避不開南海水域,惟東南亞國家態度相當低調,不做任何表態。

  適值美國「康乃狄克號」海事意外、印尼「KRI Nanggala-402號」爆炸沉沒,面對南海周邊水下戰力競爭呈現白熱化,區域內對潛艦不僅未如水面艦船或空中飛航器有簽署「海空不預期相遇規範」,而水下救難能量相比潛艦戰力明顯不足,更缺乏深潛打撈和救援能力。海面上「人道主義救援與救災」早已納入在美國與盟友或非盟國間深化軍事交流的途徑,但潛艦救難卻少有在國際輿論中提及。當新加坡潛艦全數到位或服役前,有無可能重啟2015年第10屆的「亞洲國際海事防務展」拋出之「水下潛艦救難」議題?值得觀察。

專業救難促成競合契機

 區域海事安全維持,不僅在海面上打擊海盜、查緝走私,還包括緊急海事意外援助。以新加坡海軍情報單位為核心建立的「資訊融合中心」,諸多國家都派有聯絡官進駐,可進行海事即時情資分享。南海周邊各國潛艦將陸續成軍,但區域內以執行水下救援的專業救難船艦卻屈指可數,未來能否成為域內各國採購裝備,挑戰甚高。值得關注的是,在既有「東協防長擴大機制」聚焦「海上不預期相遇規範」為核心的海事安全訓練演習之外,或是加強海上安全合作的「東協海上聯演」,或將有機會開啟水下救難聯演的正式合作,為區域內水下救難提供專業能量。

(作者為備役海軍上校)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