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1/20 

兩岸論壇

【兩岸論壇】體制僵化 大陸三農問題難解
 中共搶購糧食,導致世界主要農產如小麥、玉米、黃豆價格攀升。又未能從根源上解決積弊已久的土地、戶口等政策,使得「三農」問題日益嚴重。(本報資料照片)
【兩岸論壇】體制僵化 大陸三農問題難解1
【兩岸論壇】體制僵化 大陸三農問題難解2

◎鍾言

 中共「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於2021年12月25至26日在北京召開。這場會議定調在明年將召開黨的「20大」,做好「三農」工作、穩定「三農」基本盤,對於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具有特殊重要意義。所謂「三農」,指的是:農業、農村和農民。該會議由中共「總理」李克強主持,據中共喉舌「新華社」報導:「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前,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三農」工作,並發表講話指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必須著眼國家戰略需要,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戰略性問題;『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這段話恰恰說明缺糧問題嚴重,也證明中共農業政策失敗。

戶口政策限制農村發展

 研究中共問題的人都了解,中共缺什麼就愈強調要什麼。習近平強調要「穩住農業基本盤」、「飯碗主要裝『中國糧』」,顯然,大陸農村情勢不穩,農產趕不上人民所需,致使大陸成為全球購買糧食大國;近年來,世界主要農產如小麥、玉米、黃豆價格攀升,中共搶購糧食是「推手」。   

 這場會議習近平雖未親自出席,但「書面指示」仍遙控整個會場,除了要與會官員「做好『三農』工作,措施要硬,執行力要強,確保穩產保供,確保農業農村穩定發展。」自中共竊奪政權後,實施的第一個政策就是私人土地「全收歸國有」,造成至今大陸糧食生產不足的最大因素;其次,中共的戶籍制度是「三農」問題的根源;中共「建政」之初,即限制人民遷徙,對戶口管制極嚴,不准農村居民遷往城市;農民想要取得城市戶口,簡直比登天還難。最後「三農」問題最大的癥結,在農業技術落後。

 先從「土地收歸國有」來說,中共打著「分田到戶」口號,裹脅農民協助其竊奪政權,等到奪權成功後,這些原本懷著「可以在自己田裡耕作」夢想的農民,非但得不到中共許諾的田地,反而連離鄉另找出路的自由,也一併失去。對照我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實施「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政策,打造富麗農村,兩相對比,真是霄壤之別!

 大陸農民一輩子耕作的農田,全是「國家」的,在「幹不幹一個樣」心態下,生產動力不足是必然的;再加上中共「建政」之初,到處征戰,除了打古寧頭、大二膽、一江山戰役之外,還幫助北韓打「朝鮮戰爭」,根本沒有農業政策;「土地國有化」使中共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地主;失去土地的農民,成了中共的佃農,靠「工分」養家餬口,這是大陸「三農問題」的病根。除非中共政權澈底垮台,否則「三農問題」無解。

 其次,中共的「戶口政策」限制人民的流動,也限制了農村發展。世界上,除了歐美工業發達的國家,農業生產完全採取機械作業外,亞洲國家受地形因素影響,大多仍處於半機械半人工生產方式,受天候影響,一場颱風豪雨,可能粒米絕收。務農辛苦世人皆知,且收入不確定,因此,導致年輕一代務農者日稀,亦是事實。至今,限制農村人口流動的「戶口政策」依然存在,但年輕人無懼政策嚴厲,依舊往城市流動,形成中共所謂「農民工」或盲流;現在的農村「空洞化」、務農人口高齡化,連中共當局都承認問題的嚴重性;由於戶口政策制度僵化,帶來的社會治安問題,亦已埋下大陸社會另一顆炸彈,才是這場「三農」會議中,中共不敢公開的事實。

傲慢無視專業 競爭力盡失

 我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之初,包括蔣夢麟、沈宗瀚、李崇道等農業專家,在臺灣推動農產品品種改良,包括稻米、甘蔗等重要農產品,以及隨後的花卉等,產量提升,和口感、外觀的改良,為臺灣農產品創造外銷環境,成就今日臺灣農業傲視東亞的光環。反觀大陸,在毛澤東輕視專家、漠視專業的心態下,即使當時北大校長馬寅初,有鑑於糧食產量不足,無法養活更多人口,建議毛澤東實施「節育」政策,都被毛澤東否決,更別說農產品品種改良。最荒謬的是,文革時的「放衛星田」,誇張的「上萬斤畝產量」成了世界笑話。去年5 月22 日,大陸「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去世,這位誓言要讓「大陸14億人都能吃飽」的水稻生產與種植專家,文革時期遭受種種屈辱,多數大陸人民盡知。

 不論中共宣傳話語說得多麼漂亮,不論習近平如何強調「鄉村振興的前提,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要持續抓緊抓好,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都是謊言、空話,大陸農業永遠陷在死胡同裡,農村凋敝會愈來愈嚴重,農民永遠是中共的「佃農」,再也翻不了身。當然,大陸糧食短缺問題只會更嚴重,這樣的政權必須摧毀。(作者為大陸問題評論者)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