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1/22 

寰宇韜略

【寰宇韜略】烏東局勢升溫 俄重返侵略性外交(上)
資料來源:蘭德公司、譯者整理 製表:王大元
【寰宇韜略】烏東局勢升溫 俄重返侵略性外交(上)1
【寰宇韜略】烏東局勢升溫 俄重返侵略性外交(上)2

◎孫家敏(譯)

 近期烏東局勢再掀波折,凸顯俄羅斯已重返侵略性外交政策,美國知名智庫蘭德公司對此發布報告,分析俄國運用資訊戰、影響戰擴大國際影響力的方式。本報節譯如後,以饗讀者。(編按)

前言

 蘇聯解體與冷戰告終後,繼承政治遺產的俄羅斯,基於和周遭前蘇聯衛星國家密不可分的歷史記憶、經濟、文化與社會聯繫,長期以該區域「宗主國」自居;而近年美國及北約推動東擴,加強與該區域國家安全合作之舉措,日益加重俄羅斯的敵意。儘管在正規軍力、經濟規模、科技水準領域上,俄國自知難與西方分庭抗禮,但其自2010年代起轉趨強硬的外交路線,尤以烏東衝突期間多種灰色地帶策略,盡顯蒲亭有意重返大國競爭之路的企圖。

 爰此,蘭德公司在報告中,分析俄國如何藉侵略性外交政策拓展國際影響力,以及利用資訊戰、影響戰及政治代理人,干預鄰國政治秩序以達目的。儘管俄國當前所獲戰略利益有限,但烏東情勢證明,俄國將繼續冒政治風險,加強行動與威脅層級以分化目標對手。因此,西方國家仍應妥善因應,方為長遠之道。

俄烏衝突為發展轉捩點

 回顧俄國的外交事務概況,並將聯合國大會的投票數據加以分析,發現在2010至2017年間,當美俄立場相左時,非洲、中東和中亞親俄國家傾向支持俄國。而在2014年俄烏衝突後,上述國家的支持便急劇下降,期間雖在2017年曾一度回穩,整體仍顯示俄國自從轉採侵略性外交政策後,日益處於孤立。

 軍售議題也是觀察指標之一。2010至2013年間,美俄全球武器出口規模基本持平,2014年俄烏衝突後,則出現明顯「美升俄降」現象,波羅的海三國與波蘭「前線」國家的國防開支在國內生產毛額(GDP)占比上,也從2013年的1.4%增至2017年1.9%。無獨有偶,2014年的北約峰會,各國也通過將軍費提高至GDP 2%的共識,顯示各國已開始對俄國提高防備。

 另外,歐盟統計局(Eurostat)數據顯示,2013至2016年間歐盟對俄出口下降總幅近40%,總額達500億歐元(約新臺幣1.56兆元),尤其適逢石油與天然氣價跌,導致當期俄國GDP遽減近6%。俄國央行也坦承,外商直接投資(FDI)總額,在2013年的690億美元,2015年驟減至70億美元,儘管其後回升至年均300億美元,俄國經濟仍因此陷入長期停滯。

將矛頭指向西方

 俄國央行採取提高利率與動用外匯儲備策略,以應對貨幣貶值問題,及至新冠疫情爆發,更倚賴極度保守的貨幣政策降低利率,恰逢原油出口上漲,終在2019年促成經濟復甦的榮景。

 事實上,俄烏衝突並未損害蒲亭的地位,其支持度反因此大增。導致俄國民眾對政府支持度下降的,是因此而起的經濟蕭條,如2020年夏天,遠東地區爆發的反政府示威活動。在此困境下,俄國乃透過政治宣傳與假訊息,試圖將困境癥結導向反西方情緒,此一策略遂成為俄對抗性外交政策的指導原則。

資訊戰與實體行動並行

 遊走於灰色地帶(Grey Zone)的「敵對行動」,其定義涵蓋欺騙、脅迫、恐嚇,或被國際法認定為非法卻未使用正規武力的一系列行為,旨在破壞目標對手的政治穩定,阻礙該國與美國、西方國家的邦誼。

 俄國的敵對行動可粗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認知領域」,意即針對目標對手的決策過程與民間言論,進行活動、散布混亂並製造分歧。具體手段有三種:第一是「公開資訊行動」,透過非正規外交體系的官方媒體,大量散布不實報導、數據與激進言論;第二是「秘密資訊行動」,由國家或軍方資助匿名網軍,製造假訊息與假輿論,引發目標社會內部緊張;第三則統稱為「隱性政治支持」,透過在目標內部扶植代理人,大量製造假訊息與言論,以干擾決策和民意走向。

 第二部分則是「實體領域」,泛指直接針對目標對手之基礎設施和軍事力量展開的物質性行動。其手段亦可分三種:第一是「公開國家行為」,通常是以在領土邊境軍演、展示軍力等行為,達成恐嚇目標的效果;第二是「秘密國家行為」,以派遣情報特工、特種部隊在目標境內隱密行動為主要方式;第三是「非國家行為者」,即透過民營軍事公司(PMC)、傭兵等第三方代為進行活動,此手段近年在敘利亞與烏東地區極為常見。

按威脅強度對症下藥

 根據俄國所投入的資源多寡,與目標國的國力強弱,上述敵對行動可分別劃分出由高至低的威脅強度。「認知領域」的高強度活動不僅影響人數眾多,且具時間延續性;低強度活動則影響有限且僅具短期效果。「實體領域」的低強度活動多見於和平時期;中等強度活動用以針對目標國決策體系,進行有限度公開軍事行動;而高強度活動則見於危機與戰爭時期,如暗殺、破壞活動,以及由政治代理人主導的暴力抗爭與武裝衝突等。

 俄國的敵對行動類型與成效,在烏東衝突後通常以可投射軍力達俄國邊界的美國歐洲司令部(EUCOM)、中央司令部(CENTCOM)和非洲司令部(AFRICOM)所構成的三大指揮體系周邊國家為例,共可分為前蘇聯國家(不包括波羅的海)、巴爾幹地區、動亂地區(如敘利亞、阿富汗)、北約國家、非北約歐洲國家及其他地區等六個區域。

 一般而言,根據地緣政治格局、歷史、文化連結等要素,俄國施以不同類型的強度與行動。由於前蘇聯國家、巴爾幹半島、東歐等區域的地緣因素威脅較大,「實體領域」的行動較多,而動亂地區(如敘利亞、非洲)與雙邊關係較為不佳的前蘇聯國家(如烏克蘭),則由低風險但威脅程度較高的民營軍事公司擔任政治代理人。當地緣關係較遠且影響程度較小,或是如美國、歐洲北約國等具有強大的政治體制差異與反間諜行動偵測能力者,俄國則轉而採取「認知領域」行動模式。(待續)

:::
廣告20240418-24桐花祭「美好彰化 幸福桐遊」內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