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3/03 

社論

【社論】多方查證釐清來源 防範假訊息分化

 烏俄戰爭持續,全球關注戰況發展的同時,戰場上瞬息變化帶來的海量錯假訊息,也形成資訊查證重大挑戰。戰前,俄羅斯即積極散布不實訊息,指控烏克蘭迫害烏東親俄人士,以及北約部署飛彈是「侵門踏戶」行為,為了「保護俄羅斯的安全」,不得不採取軍事行動;顯見錯假訊息係作戰工具之一,更是侵略者的戰爭手段。如何導正視聽,不被有心人士誤導利用,是我全體官兵與國人必須嚴正以對的議題。

 現代戰爭中,資訊作戰至關重要,對打擊敵人具相當作用。烏俄戰前,許多國際組織與新聞媒體就提出警告,俄羅斯正散布大量不實訊息,企圖誤導國內民眾與國際輿論,為入侵烏克蘭找藉口,形塑開戰有利態勢。

 首先,在俄羅斯境內,當時網路已充斥關於烏克蘭東部親俄地區的各種衝突訊息。例如頓內茨克首領宣稱,烏克蘭策劃汽車炸彈攻擊,造成多輛汽車與天然氣管線遭到破壞;盧甘斯克也直指,烏克蘭違反停火協議,向當地住宅區開火等,許多民眾為躲避戰火摧殘,尋求俄國庇護。雖然這些指控經國際相關第三方查證後,均未發現具體事證,相關影片的拍攝時間與其中人物等,也被指出造假虛構,然而這些訊息卻早已被俄羅斯官方與媒體大肆宣傳報導,企圖獲取國內民意支持。

 其次,對於國際輿論的誤導。俄羅斯宣稱烏軍自2014年以來,即對烏東親俄地區無差別砲擊,因此,總統蒲亭聲明俄軍必須採取「特別軍事行動」,阻止烏國對親俄人民的「種族滅絕」暴行,矢言要將烏克蘭「去納粹化」和「去軍事化」,以移花接木的錯置手法,將烏克蘭與二戰德國畫上等號,誤導輿論的道德判斷,凸顯俄方積極編造虛假訊息,醞釀開戰理由。

 當俄軍以演習之名集結於烏國邊境,衝突一觸即發之際,俄方又於開戰前一週宣布,部分部隊已完成演習任務,先行返回基地。儘管各界多持懷疑立場,種種情報也指出俄軍並未顯現調離跡象,但此舉立即激勵國際股匯市由黑翻紅,許多烏克蘭民眾也樂觀地認為危機已經解除。然而,當一週後俄軍砲彈落下,戰車部隊衝破邊境防線,烏國民眾才驚覺事態嚴重,倉皇逃難。烏克蘭民眾接受國際媒體採訪時表示,前一天仍一如往常搭地鐵通勤,沒想到隔天,地鐵就變成躲避空襲的防空洞。由此可知,錯假訊息的影響力無所不在,更是戰爭雙方在認知空間戰場的攻防焦點。

 以烏俄戰爭為鑑,政府、媒體與國人等三方面,皆須對錯假訊息嚴正看待。在政府管制方面,平時務須建立防範錯假訊息機制。行政院日前提出「針對假訊息的澄清及回覆」方針,提醒要特別注意網路媒體特性,遵循「222 原則」,包括標題不能超過20個字、說明內容不可超過2百字、最好能附上2張圖片,俾利民眾理解,加速澄清與反應;在政府與民間合作下, 臺灣事實查核中心、LINE訊息查證帳號、趨勢科技防詐達人等平臺,都提供了便捷的查證工具。

 相關媒體方面,美國新聞智庫波因特學院提出「媒體使用網傳訊息倫理準則」,以報導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新聞為例,當地一手訊息常透過社群平臺發布,而媒體在報導和引用相關資訊與影像時,務必多方查證,找到影像與資訊原始來源,並確認來源可信度,同時應標註影像拍攝時間與地點,避免採用片面觀點之社群帳號與媒體,並向專家求證相關消息,更要斟酌考慮訊息或影像播出後的影響。一旦發現報導有誤,必須立刻主動更正,避免成為有心人利用的工具。

 至於個人識讀能力之培養,錯假訊息流傳的根本條件,在人的信念,從認知心理學觀點來看,人類大腦認知過程可分為理性思考和直覺式思考,由於理性思考過程相對耗費能量,因此,大腦更傾向於發展直覺式思考路徑,倚賴既有認知模式加以判斷,例如熟悉的人事物和既有價值取向,易形成網路傳播「同溫層效應」,常成為錯假訊息溫床。破解錯假訊息關鍵,在於人人皆須時時保持懷疑和獨立思考態度,主動從不同訊息來源查證事實真偽,秉持「先查證、不散布」原則,謹記不要隨意散播和轉傳,為防制錯假訊息,貢獻個人的責任與義務。

 面對中共謀我日甚,國人應借鑑烏俄作戰錯假訊息之害,以守門人自居,共同協力防制錯假訊息,鞏固民心士氣與國家安全。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