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3/19 

軍事論壇

【軍事論壇】北韓頻射彈 施壓恫嚇破壞區域穩定 
北韓今年初試射的極音速武器,外形與2021年9月底試射的彈體不同,外界猜測可能是不同型飛彈。(達志影像/美聯社)

◎ 張玲玲

 正當世界局勢聚焦烏俄衝突之際,北韓亦不甘寂寞,頻頻試射彈道飛彈,今年以來,短短1個月即密集進行極音速滑翔載具(HGV)、KN-23型短程彈道飛彈、火星-12型中長程彈道飛彈等多次試射。3月5日對朝鮮半島東部海域再度發射不明飛行器,疑似又進行飛彈試射。這是北韓繼2月27日後再度試射彈道飛彈,也是今年第9次試射;前8次試射有7次被推斷是彈道飛彈,美韓軍方忙於分析相關數據,密切監視相關動向並維持應對態勢。在南韓總統大選前夕試射飛彈舉動,挑釁意味濃厚。南韓軍方示警,不排除平壤未來會再進行長程彈道飛彈試射,甚至核彈頭試驗。北韓官媒宣稱,將不斷進行「偵察衛星發射測試」。南韓先前評估認為,北韓試射的是中程彈道飛彈,軍事專家解讀其目的,除展現軍事力量示與炫耀技術,同時透露已完成實戰部署之可能,深具戰略嚇阻意涵。

戰略規劃 追求國防現代化

 北韓近期宣稱連續成功試射極音速飛彈,且強調搭載HGV,能在600公里處滑翔、跳躍分離,成功命中1000公里外的設定目標,證明極音速飛彈的優異機動性。雖然南韓部分專家判斷可能性極高,但也受到許多國際飛彈專家質疑。北韓2021年1月制定《國防科學發展及武器系統開發5年計畫》,表示要重新強化國防;為加速實戰配備,亟欲完成極音速飛彈的研發。金正恩特別強調,「國防力發展5年計畫的核心5大課題中,最重要且具有戰略意義的極音速武器開發部門大成功」,並對飛彈研究人員和技術部門,給予極高評價。

飛彈與核武 北韓的矛與盾

 北韓戰略武器領域之「5年計畫」中,「極音速飛彈」屬該計畫的5項主要任務之一,以及包含發展核子潛艦。同時,北韓制定所謂「加強核嚇阻」的安全戰略,並表示將始終如一奉行,故在國防方面建立核心能力,以支持此一戰略的技術領域。今年起北韓新型飛彈試射,即其勞動黨「中央軍工部」和所屬機構「國防科學院」執行的研發成果。

  「戰術性核武」若為北韓的「盾牌」,那麼被稱為「主體武器」的「極音速飛彈」即是其「矛」。南韓陸軍配備「綠松」(Green Pine)雷達、空軍有E-737「和平之眼」MESA雷達,以及海上有神盾艦的SPY-1D雷達,用以監視北韓飛彈。在攔截部分,駐韓美軍以「終端高空區域防空系統」(THAAD)與「愛國者三型增程型MSE飛彈」、南韓軍方則是由「愛國者三型低成本構型」(PAC-3 CRI)和自製「鐵鷹」防空飛彈,(原稱天弓2型)組建防禦系統。所以,北韓期盼,研發能夠破解韓美飛彈防禦系統的新型飛彈,並著重於「極音速滑翔飛行」以求在速度上取得先機。

發展極音速飛彈誇大成果

 「極音速武器」通常是指以超過音速5倍或更快速度在大氣中飛行的載具。軍家專家認為極音速滑翔載具,係採用助推—滑翔(boost-glide)方式,在助升階段與彈道飛彈相同,仍由火箭推進,但不同的是,具「乘波體」設計的「彈頭」在重返階段時,於接觸大氣層邊緣後,以滑翔方式持續飛行,藉氣動力調整及變軌,使飛行彈道複雜化而難以偵測定位。美國與南韓部分專家並不認為北韓已成功研發「極音速飛彈」的推測,而是判斷該飛彈是類似美國1991年退役的「潘興2型」中程(Pershing II)彈道飛彈的「機動重返載具」(MARV)。

  南韓軍事評論家則認為,北韓最近使用的新型發動機發射飛彈,這種發動機已經過改良,是以特殊方式預先注入和儲存液態燃料方式,而不是在發射前灌注。此法可通過縮短燃料噴射階段,減少發射時間及暴露於被監測的可能性,亦即表明北韓固態燃料發動機技術尚未成熟。換言之,北韓借助前蘇聯「RD-250發動機」為基礎的「3.18革命發動機」(北韓宣布2017年3月18日「大功率火箭發動機」發射成功,並自稱為「3.18革命」)大幅提升穩定性,應是誇大其辭,北韓持續克服障礙、積極進行技術創新,看來亦獲得若干成果。另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專家潘達則以北韓同時研製KN-23和KN-24飛彈的過程為例,預測北韓會同時並行發展兩種極音速飛彈,使國際對其飛彈發展產生恫嚇效果。

國際反應與應對策略

 2019年10月美國與與北韓曾於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工作層級磋商」,但未取得具體成果,同年12月,北韓勞動黨聚焦「加強國防自衛力量問題」。新政策在2021年1月修改黨章中具體呈現為「要以強大的國防力量為基礎,對抗根本性的軍事威脅,維護朝鮮半島的穩定與和平環境」。此後,北韓強調「強對強」與「善對善」兩個原則:即不放棄軍備競賽,致力於發展「主體武器」,但也不關閉對話大門。

  針對北韓試射飛彈與挑釁舉動,美國重新制定朝鮮半島策略,美日兩國近期舉行「安保磋商委員會」(「2+2」)會議,簽署「防衛裝備合作研究協定」,以抗衡北韓、中共和俄羅斯極音速飛彈等新型武器;而日本則希望本身不僅具有攔截系統,也有意爭取擁有直接打擊能力。在聯合國方面,安理會1月11日舉行閉門會議,討論如何處置北韓違反「不得發射彈道飛彈」的制裁決議;惟未能達成決議,也意味著美俄「中」之間意見分歧。美國財政部「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隨後宣布,對涉及試射的北韓、俄羅斯人士和公司制裁,這是拜登政府上任後,首次針對北韓的武器計畫制裁措施。

  北韓持續開發可規避各型攔截系統的飛彈,南韓內部也有建議啟用部署於星州的「THAAD」,但也有分析指出,北韓試射飛彈的最大飛行高度,有可能低於「THAAD」的最低攔截高度(40-150公里),屆時將難以防範。故未來將寄望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正在研發的「極音速防禦武器系統」方案。

對美韓形成壓力

 面對烏俄衝突影響全球,北韓持續試射飛彈,無異對國際情勢雪上加霜,目的在藉以增加和華府談判的籌碼,並意圖對美日韓形成心理壓力,達其戰略嚇阻目的。美與南韓專家認為,北韓今年將持續進行武力恫嚇,並不時進行大型飛彈試射,目的是將短程彈道飛彈試射變成經常性活動,若未面臨任何後果,就繼續進行更大的挑釁,恢復試射中程及長程飛彈。

  平壤在國際忙於應對烏俄衝突之時動作頻頻,希望靠著持續展現核能力,但僅侷限於朝鮮半島,藉以拉高美國國內要求妥協並避免激化美國民意。至於美國是不予理會或加大制裁尚未明朗,但此「麻煩製者」形象對北韓在談判桌上並無益處,只是徒增國際厭煩,後續動作與發展值得觀察。

(作者為國防大學副主任教官)

:::
廣告20240418-24桐花祭「美好彰化 幸福桐遊」內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