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14 

國際瞭望

【國際瞭望】俄侵烏敲響警鐘 「芬蘭化」小國覺醒
 為增進空軍戰時生存性,芬蘭空軍在建造公路時,便納入大量野戰機場與戰備道設計,每年亦進行代號「Baana」的戰備道起降演練。(取自芬蘭空軍臉書)

◎鄒文豐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造成嚴重死傷,將深深烙印在歷史記憶;尤其,俄國此等侵略主權國家的行為,等同是踐踏自由民主的國際秩序,歐美國家必予以嚴厲懲罰,從而使北約及歐盟更加團結應對俄國,乃至肆應專制極權對世界和平穩定的威脅。烏俄衝突所引發的漣漪效應甚廣,包括芬蘭、瑞典、喬治亞、摩爾多瓦等國,都相繼展開是否加入北約的政策討論。

 儘管俄國外交部無視國際譴責與制裁,且警告倘使芬蘭加入北約,勢將面臨嚴重的軍事及政治後果,強調芬蘭的「軍事不結盟政策」為確保北歐安全與穩定的重要因素;但芬蘭總統尼尼斯托於3月5日會見美國總統拜登時表示,現階段芬蘭和美國的安全合作進程,雖僅限防務交流,然身為歐盟成員,芬蘭有權決定「申請或不申請」加入北約,這些事務將由芬蘭人民決定。顯示芬蘭正因烏俄衝突,影響其現有政策,未來是否調整其既有立場,可從芬蘭長期採取中立避戰外交的起源,以及相關考慮因素、未來動向等,略窺一二。

芬蘭化的意義與緣起

 「芬蘭化」係指「處在強權夾縫中的小國,為確保主權及領土完整,既不依賴國際軍事聯盟,也不刺激鄰近強權的政治意志,藉此維持自身獨立、和平與發展」。「芬蘭化」成為國際外交政策論述的重要名詞,與芬蘭近代史密切相關。

 芬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屬於俄羅斯帝國的「自治公國」,1917年12月,在俄國爆發共產革命之際宣布獨立,並在「一戰」結束後,成立民選的芬蘭共和政府。

 1939年夏,歐洲爆發大戰陰影再現,儘管蘇聯和德國為延緩衝突,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同時蘇聯也企圖搶占北歐、東歐的鄰接地區,以隔絕德軍侵略。在此情況下,蘇聯向芬蘭提出邊界北遷及在赫爾辛基附近建立海軍基地的要求,芬蘭則鑑於一旦讓步,蘇聯可能食髓知味,併吞全芬蘭,乃予峻拒,蘇芬遂在1939年11月30日爆發「冬季戰爭」。憑藉靈活戰術,芬蘭以逾7萬人傷亡,換取蘇軍35萬人死傷。然在首波攻勢後,歐美等西方國家,乃至瑞典、挪威等鄰國,均未予實際支持,使得芬蘭於1940年3月在蘇軍強攻下求和,割讓11%領土。之後,芬蘭為收復國土,於1941年6月25日加入「蘇德戰爭」並與之宣戰,因此也遭盟軍認定屬「軸心國」陣營;隨著德軍在東線戰場推進受挫與蘇軍反攻,1944年9月,芬蘭與蘇聯簽署停戰協定,放棄卡累利阿地峽等多處戰略要地,並被迫簽署多項限制對蘇條約。

 基於戰爭教訓及避免進一步受控,冷戰期間,芬蘭拒絕加入特定陣營,成為中立國,並致力與蘇聯維持友好互信關係,同時推進與西方合作,彈性運用大國間矛盾,保持國家獨立自主。直到蘇聯解體,於1995年加入歐盟,但仍奉行中立外交政策,不加入北約。

小國芬蘭化 確保獨立自主

 事實上,「芬蘭化」在過去帶有一定程度的貶抑意涵,其代表小國畏懼強權武力,所做出的難堪讓步。在冷戰期間,芬蘭為防止遭蘇聯併吞,不只在國際事務上順從蘇聯意見,更對國內輿論實施自我審查,以消弭、壓制反蘇論調,儘管這種「自我閹割」作法,是為保住獨立主權的更高目的,但藉安撫鄰近強國,且妥善運用強鄰資源、市場,發展經濟的「芬蘭模式」外交政策,實際上有必須的先決條件,並非毫無局限或一廂情願即可達成。而得以實踐的關鍵因素有三。

1、小國社會具備一定共識

 「芬蘭化」基於戰爭慘痛經驗的歷史背景,使其國內願意犧牲部分言論自由,不刺激強權並得面對強權壓迫,甚至在對外立場上以強權為尊,取得其信任,這需要長期穩定的社會共識,並形成政府政策。

2、小國國際地位獲得承認

 芬蘭中立外交的立場得以實行,來自於其國際地位不分東西方,皆受到國際社會承認的自信,使其確信無須依賴特定國家,即可擁有國際法主權國家地位,亦讓世界各國必須尊重其外交政策,使「芬蘭化」有開展空間。

3、大國自我約束擴張野心

 此為「芬蘭模式」的關鍵,在於大國必須遏制擴張企圖,假使大國不斷步步進逼,甚至以消滅小國為最終目的,則「芬蘭模式」斷無實踐可能,小國為求生存,也只能選擇與之抗衡。

不結盟政策轉變 考驗各國

 在俄國發動侵烏行為後,芬蘭國內對加入北約的支持度達到歷史新高,民調顯示,有62%民眾表達贊成態度,明確反對者僅16%;惟芬蘭政府表示,並沒有立即加入北約的計畫,但以「增加軍事預算」的具體行政措施,因應威脅。尼尼斯托更指示國防部,就加入北約利弊做出完整分析報告,送交國會進行深入討論,反映芬蘭對此敏感議題之謹慎,也折射出歐洲民眾對如俄國般充滿野心侵略者的恐懼。此亦凸顯,俄國沒有計算到的是,原如意盤算阻止北約東擴,卻弄巧成拙,使北歐、東歐鄰國加速思考應否加入西方軍事聯盟。

 芬蘭因俄國軍事擴張,打破雙方長期維繫的戰略平衡,目前與瑞典一改過去不對戰區出口武器的立場,向烏克蘭運送大批軍備物資。預料隨烏俄衝突進展,芬蘭除重新思考是否持續現行不對抗政策,亦將與歐盟、北歐鄰國共同探討,如何避免成為「下一個烏克蘭」,遏制俄國冒進行為;從芬蘭在「北歐防務合作」(NORDEFCO)組織《2025願景報告》所做的承諾可知,其將與挪威、瑞典、丹麥和冰島等與北約和歐盟有著不同關係的國家,展開更緊密的軍事合作,包括提升戰備、聯演及協調部隊行動;以嚇阻俄國可能的侵略行動,而「加入集體安全組織」,也從禁忌話題,轉為與俄斡旋的重要籌碼。

 如果芬蘭最後選擇加入北約,無論對國際社會自由民主陣營,抑或野心擴張國家,都會是一項重大表態,特別是小國面對強權蠶食鯨吞的不合理條件,從淪為附庸乃至淪亡為止,堅持避戰已難成為可行選項,這不僅是「芬蘭模式」政策論述的檢驗,更是對芬蘭、對世界各國的重大考驗。(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研所博士)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