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25 

社論

【社論】莫存貪念 慎防虛擬貨幣及網路詐騙

 隨著網路科技發展,帶來諸多便利,網路交友、購物及投資,已成為新興社交與消費主流。然而,網路具一定程度匿名性,令人難以辨認對方真實身分,易成為詐騙集團利用的工具。國軍官兵生活單純,一旦肇生網路投資詐騙等案件,不僅會造成財物損失,更可能淪為詐欺共犯,涉及刑責,甚或債臺高築,衍生憾事;應建立「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正確認知,避免遭有心人士詐騙與利用。

 據警政署日前在立法院報告的最新統計,近3年詐欺犯罪發生數計7萬1425件,共破獲6萬9067件,財損金額合計高達約141.5億元,且在疫情期間有增加趨勢;攔阻詐欺被害部分,以去年與金融機構合作成功攔阻4313件為最多,攔阻金額約18億8513萬餘元,但多數被害金錢仍無法追回。

 就上述統計數據,可窺投資詐騙猖獗現象。刑事局自今年3月21日起,連續12天執行全國「打擊虛幣投資詐騙」專案,共查獲67個詐騙集團、逮獲481嫌,其中21人為幫派成員;並破獲虛擬貨幣投資詐騙案,起出逾15萬顆泰達幣,查扣不法所得財物逾5000萬元。

 為避免遭受詐騙集團之害,警政署呼籲,投資應循正常管道,如出現要求簡訊加Line或網路投資,一般來說都是詐騙。而常見的投資詐騙話術有4大特徵,包括聲稱低風險、高報酬;以熱門金融商品包裝,投資模式卻相當複雜;先給予甜頭小利,再誘騙加碼投資;來源不明簡訊,邀請社群投資等。官兵若有疑問,可撥打165及110專線諮詢。

 自2021年開始,隨著國內股市熱潮、虛擬貨幣成為年輕人競逐投資標的,主流詐騙形態亦同步轉成投資詐騙。據統計,投資詐騙前3大類型,依序為網路賭博、虛擬資產詐騙及境外金融資產(如期貨、股票、基金)投資等。為確保不受騙,國軍官兵應謹記「網友不會幫你賺錢」之理,只要是在網路(FB、IG)等平臺上看到的投資邀約訊息,標榜保證獲利、沒有風險、穩賺不賠等語,皆是詐騙。

 分析歹徒的詐騙手法,包括網路投資廣告、輕鬆賺錢貼文,交友網站、交友軟體的網友慫恿投資,往往以掌握「平臺漏洞、後臺程式、取得內線消息」等話術,宣稱穩賺不賠且利潤豐厚者;加人LINE聯繫或加入LINE群組(如投資體驗群),如有自稱「老師、指導員、分析師、總監」者,教學投注(代操),群組內不斷有其他學員發布獲利貼文;初期帳面會顯示獲利(小額獲利有些可以出金),皆是為引誘大眾加碼投入大筆資金,甚至要求貸款投資;加碼入金後,即以各種理由(洗碼量不足、保證金、IP異常等)不提供出金,或直接凍結帳號、失去聯繫,名目繁多。上述皆明列於警政署「165全民防騙網」,可隨時點入查詢,防吃虧上當。

 除了投資詐騙外,另值得官兵注意的是,近期新冠疫情升溫,有詐騙集團會假冒警察局或衛生局,以疫調名義謊稱民眾被匡列在接觸者名單中,要求提供全家人個資(名字、生日、身分證字號、家庭成員),再伺機誆騙匯款或盜刷信用卡,須小心提防。

 另外,烏俄衝突亦成為行騙藉口。警政署發現,臉書已出現不肖人士冒用紅十字會名稱、會徽及特殊標誌,以「烏克蘭人道救援紅十字會」等名義,對外公開募款;甚至連結紅十字會官網及客服信箱,魚目混珠。詐騙集團會先要求有意捐款的社會大眾,私訊粉專小編,隨後邀加入LINE好友,經對話取得信任,即要求民眾以其提供之銀行匯款帳號,於30分鐘內轉帳匯款,並謊稱3至5天入款後,即可收到捐款收據,手法狡猾。

 再觀諸近來破獲的新北市「紅心J」詐騙集團,設下愛情陷阱詐騙投資案,1年內竟成功詐騙上千位男性。警方查出集團成員手法,係透過招收專責約會的年輕女子,1天最多會見15位「男朋友」,由於時間安排太過緊湊,曾多次出現破綻,卻仍能屢次得手,可見人心之易受矇騙。

 綜言之,投資詐財、網路購物及美色誘惑,都是利用人性弱點騙取錢財,官兵平日除要正確理財外,亦需牢記,絕不聽信他人通知依指示,操作ATM提款機轉帳,不在電話中透露銀行帳號或身分證字號等個資,更勿依對方所留電話查證,以免陷入其所設圈套。各級主官(管)應運用各式時機,提醒所屬,杜絕色念與貪念,避免遭詐騙之害。

:::
廣告20240418-24桐花祭「美好彰化 幸福桐遊」內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