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5/03 

軍事論壇

【軍事論壇】發揮不對稱戰力 烏克蘭扭轉劣勢
烏軍有內線作戰優勢,利用天候與地障拘束俄軍行動使其處於分離狀態,運用機動游擊搭配精準彈藥,予以擊滅消耗戰力。(圖: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

◎翁予恆

  俄羅斯於2月24日侵略烏克蘭,企圖迫使烏國非軍事化與烏東獨立。以北約為首西方國家對俄國施加嚴厲制裁,同時以「非直接參戰」方式提供烏國軍援。這場二戰後歐洲最大規模衝突,各界初始認為在俄國聯合火力打擊與地面部隊快速推進下,烏國將全面潰敗,然烏軍發揮不對稱思維,持續造成俄國慘重傷亡與龐大支出,殊值各國觀察學習。

機動游擊戰消耗遲滯俄軍

  俄軍參戰兵力約19萬人,主要約120個營級戰術戰鬥群(BTG)為核心,編制戰車、摩托化步兵、火力、防空、監偵與支援等10多個連級單位,同時作戰管制空中、電子、防空與飛彈部隊,可實施火力打擊與快速殲滅;烏克蘭現役部隊約30萬人,後備部隊約90萬人,然因軍費支出僅俄國之1/10,軍備相對落後,地面主戰武器數量約俄軍1/5,空中兵力僅約1/16,但自2014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半島後,北約已提供烏克蘭相當25億美元軍援,品項包括標槍與刺針飛彈,輕裝甲車、電子戰與雷達系統等。

 總體態勢評估,俄軍戰力較強,然較適合開闊地統一指揮,不適合分割運用;且BTG機械化程度高,缺乏步兵提供薄弱處防護,對補給線與道路依賴性相當高,戰術行動受到天候與障礙極大限制,必須發揮統合戰力,速戰速決為關鍵。反觀烏克蘭戰力集中,雖軍備老舊,但兵源充足與擁有數量龐大精準武器及情監偵獲得,且善用情資與精準武器,採取機動游擊作戰,確保主力有效遲滯消耗鈍重的俄軍。

  俄軍以占領烏東為目的,採「外線」作戰方式,向烏東(頓巴斯)、烏南(馬里烏波爾-赫爾松)與烏北(基輔-哈爾科夫)發起進攻,並向中央席捲,企圖以飛彈攻擊配合BTG快速穿插,「包圍殲滅」烏軍主力,逼迫承認政治條件。而烏克蘭洞悉俄軍兵力分散與BTG弱點,採「內線」作戰,利用天候與地障拘束敵行動,使其處於分離狀態,運用機動游擊搭配精準彈藥痛擊俄軍,迫使俄羅斯不堪損耗而撤軍。然戰事至今已逾2個月,烏軍的游擊與城鎮戰作為,電子與制空權未被完全制壓下,迫使俄軍退出對基輔包圍,僅暫時占領烏南的馬里烏波爾,並有近3萬名官兵傷亡(包含多名將官),2千輛戰甲車毀損、1艘運輸艦及巡洋艦遭擊沉,其主力已調整至烏東重新部署。

善用內線作戰優勢

 戰力發揮靠持續力,廣義的持續力包含「軍民用品供需」與「確保作戰行動自由」等。供需方面,烏克蘭必須確保補給線不中斷,以從本地及他地獲得軍民用物資,而俄羅斯若想截斷補給線,就可能攻擊到北約國家,升級戰事,因此只要補給線安全,戰事就對烏國有利。

  另為保有行動自由,開戰後,烏軍展開戰力保存,盡力將各部隊,尤其是指管設施分散部署,不使敵火力攻擊完全奏效。電子方面,雖然俄軍利用「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癱瘓網站,但各國網安中心偵測後立即提供烏軍病毒碼,並對俄羅斯展開反制。另烏國雷達與通信基地臺,遭飛彈摧毀或電子干擾,但烏軍早已啟用備援,運用機動雷達與廣建光纖網路備份節點,輔以機動信號車與「星鏈」衛星通信網路等軍民用備援通信手段,確保情資與通聯正常。

 烏軍有內線作戰優勢,係指在中央位置之作戰軍,對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方向敵軍之作戰。而若敵我戰力懸殊而我控有廣大戰爭面時,可輔以機動與游擊戰法,並協請居民資助與電子戰並用等混合戰方式,消耗敵戰力達持久目的。因此,「內線混合戰法」考量因素必須包含「部隊編組」、「障礙運用」、「高效武器」與「軍民協力」等。在面對俄軍多方向進攻,烏軍化整為零編組聯兵小部隊,下轄狙擊、反戰車、防空等編組,與當地民眾聯繫獲得情資,並利用城鎮、叢林與泥濘地等地障,削弱敵空中攻擊,拘束分離BTG編組,再以機動與游擊思維,分區擊潰俄軍。

 雖然俄軍初期摧毀多數機場與雷達站,但北約動用太空部門包括各種通訊與遙感探測軍事衛星,衛星空載合成孔徑雷達、高空偵察預警機與地面訊號截收站等,全時監控俄軍動態。且烏軍利用「星鏈」衛星保持通信暢通,民眾亦利用手機APP分享即時情資,使俄軍動態、指揮官位置與飛彈軌跡等精密高價值目標情報充分交換,協助烏軍閃避與伏擊等。

俄軍集中決策行動遲緩

 雖然俄軍初期摧毀90%的烏軍戰機,但沒有完全掌握制空權,烏軍的SA-18防空飛彈與刺針飛彈,結合機動雷達,持續威脅俄軍戰機;另烏克蘭運用大量標槍、NLAW等反裝甲武器,伏擊摧毀敵裝甲車隊等高價值目標,尤其是烏克蘭以「海王星」反艦飛彈,擊沉俄黑海隊旗艦「莫斯科」號。無人機方面,烏克蘭以土耳其製TB-2、美製「彈簧刀」與其他小型無人機等,對目標區長時空中偵察,目標獲得後,直接實施攻擊,或回報後方砲兵火力位置予以反擊;尤其「彈簧刀」除便於攜行與發射,透過GPS或人工遙控到達目標上空區後,可待目標出現直接撞擊,成為偵打一體作戰系統。

 烏軍熟悉歐美裝備,很大原因在於2014年克里米亞半島遭俄併吞後,歐美國家除提供軍援,更在北約基地協助訓練烏軍,課程包含武器操作、城鎮戰與指參程序等。值得關注的是,烏軍以聯兵小組發揮不對稱戰果,係因小部隊作戰需因應敵情快速反應,第一線指揮官掌握時機與適時決策,重視分散指揮機制。而俄軍則強調集中決策,不僅需審慎計畫與周詳準備,更需要群以上指揮官核准,導致無法快速應變,也因此許多將領必須親赴前線,而遭到狙擊。

認知作戰助力強大

 烏俄兩國都持續進行認知作戰,從官方到民間,大肆宣揚利己消息,爭取國際更多同情與支持。烏國藉傳媒成功形塑受害者與控訴俄國戰爭罪行,成功壓縮俄傳播媒體空間,掌握國際話語權,不僅弱化俄軍士氣,更影響各國對俄國施加更嚴厲制裁,顯見在掌握認知作戰優勢下,將提供無形強大助力。

 衝突開始,烏軍就全國動員擴大戰爭面,以堅定的抗敵意志,展現奮戰到底決心,然其中最能發揮不對稱作戰的就是新創產業動員。烏國約30萬的科技人才,成功阻止俄軍網路攻擊,確保網站功能正常,更開發APP,以協力國家抗敵。例如「反監控」APP,減少手機電能消耗APP、分享即時戰況APP與呼籲募捐APP等,提供民間資訊與技術,支援資通電作戰。

  面對強敵入侵,烏國以創新與不對稱思維,成功抵抗俄軍侵略。事實證明,國土大小不代表強弱,不對稱作戰乃局部相對性,只要研析敵我優缺點,於特定展現我方優勢時空,都可擊敗敵軍。無論烏俄衝突最終如何,都是以小搏大最好典範。(作者為陸軍上校)

:::
廣告20240418-24桐花祭「美好彰化 幸福桐遊」內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