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5/16 

社論

【社論】疫情嚴峻莫驚慌 團結一心度難關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近期持續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依趨勢預估,疫情高峰可能在5月底前到來,未來估計每天有10萬人確診;但也提醒民眾,不必擔憂疫情高峰期,只要配合政府防疫指引、持續正常生活,全國團結一心,必可共度疫情難關。

 現行防疫指引強調,一般民眾如快篩陽性,應戴口罩,自行將陽性快篩試劑密封包裝,前往社區採檢院所進行PCR檢測,或依地方衛生局相關流程處置。居家隔離自主防疫及居家檢疫者快篩陽性時,可透過電話或視訊方式,由醫師進行評估確認及通報。

 由於染疫者中、重症比例非常低,國人發現確診後,無須恐慌,多數人休養後可自行康復。為了將醫療資源留給重症患者,應先留在家中,等候公衛人員通知。須注意要單獨1人1室,盡量和家人使用不同的衛浴設備;勿離開房間,更要避免與其他同住者接觸,特別是長者、幼兒或免疫力低下家人。

 據醫師指出,確診者此時若出現發燒症狀,可使用退燒藥減緩不適症狀,盡量臥床休息和飲水;若出現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指甲床發青症狀時,要立即通知所在地衛生局或撥打119就醫,以119救護車或自行搭乘防疫計程車為主,必要時,由同住親友接送或自行前往。

 因醫療量能仍有一定限制,確診者在家中等待公衛人員通知期間,若遇生命、身體等之緊急危難,如火災、地震或需緊急外出就醫,不得已離開房間或住所之適當行為,政府不會開罰;惟離開時應戴口罩,並盡速聯繫所在地方政府或1922,依指示辦理。

 指揮中心也提醒,民眾若接到電話通知為確診個案之密切接觸者,應先留在家中自我隔離,等候衛生單位通知,除非需立即就醫需求,不要離開住所,在家中須比照上述確診者相關要求。自我隔離期間如出現疑似症狀,可自行使用家用快篩試劑,如結果為陽性,請立即與當地衛生局聯繫,或撥1922依指示配合處置。

 此時此刻,鎮定是最佳策略。如家中親友或同住者為確診者,在尚未安排住院前,請提供確診者生活所需,並提醒多休息與飲水,遵從醫囑服藥,或於發燒時服用退燒藥劑。目前大多數病患皆為輕症,休息數天後症狀可恢復,但仍須注意症狀是否惡化。醫界認為,病毒發展速度因人而異,無法完全一致,確診者若發現病況變嚴重,應立即果斷急診就醫,俾獲得最佳治療效果。

 家人染疫,除了勿過度慌張憂慮,照顧過程中也要確實保護自己,盡量避免直接接觸。若不得已需要共用空間,應開窗確保空氣流通;如需共用衛浴設備,可於浴厠備妥稀釋的漂白水或酒精,每次使用後,立即進行消毒。確診者與照顧者均禁止訪客,不應和同住者以外的人接觸;確診者使用過的餐具,應戴手套以洗潔劑清洗,清洗後,手部應使用肥皂洗手或以酒精消毒;注意經常且正確洗手,避免以手碰觸口、鼻、眼睛等。照顧者在照顧期間,須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監測是否出現發燒、咳嗽、呼吸急促等感染相關症狀;照顧期間結束後,應自最後一次與確診者接觸日起居家隔離7天。若本身是重症高風險族群(65歲以上,免疫力低下或有潛在疾病等),盡量不要直接照顧確診者。

 值此疫情高峰期,國人一定要配合政府各項防疫指引,正常過生活,減少不必要焦慮。疫情初期,一項針對3555位民眾進行的網路問卷調查顯示,近5成國人有中等到嚴重程度的焦慮症狀。據國外整合研究分析,焦慮症狀、憂鬱症狀、創傷後壓力症狀、主觀覺得有壓力、心理苦惱、睡眠困擾等,都是疫情蔓延時,常見的心理反應。

 為了克服這些疑慮,專家建議,國人應養成替自己及親友情緒健檢的好習慣。當自己或身旁朋友出現憤怒、憂鬱、喪志情緒,只要以手機下載「心情溫度計App」,就能測量情緒溫度;或撥打疫情心理諮詢專線1925(依舊愛我),透過緩解心理壓力5大招「安、靜、能、繫、望」,即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適量閱讀疫情新聞,保持平靜,減低焦慮;多運動、充實防疫知識,厚植對抗疫情的能力;利用網路或電話維持聯繫,支持鼓勵;抱持疫情終會過去的正向能量。不論疫情何時下降,只要我們保持平常心,團結抗疫,就能早日重回正常生活。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