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04 

社論

【社論】嚴防BA.5變異株 防疫工作滴水不漏

 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新冠肺炎(COVID-19)國內外疫情最新概要指出,BA.5變異株已在歐美多國成為主流株,造成疫情快速回升、住院數增加。由於國際傳播的風險仍高,全球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將維持「第三級」警示。而國內疫情則持續緩降,上週新增病例數較前3週平均新增病例數,減少逾2萬9000人,惟已陸續檢出BA.5本土病例以及BA.2.75境外病例,因應可能出現BA.5本土疫情,民眾應盡速完成疫苗接種,並落實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BA.2.75變異株於今年5月被發現後,已在印度快速傳播,並成為該國主流株,英國、美國、澳洲、日本、韓國等至少17國均有報告病例,其中日本BA.2.75變異株估計占比增加至0.6%。但因各國檢測量均較之前下降,實際傳播情形被低估的可能性很高。各國研究指出,BA.4及BA.5變異株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增加,但傳染力已提高;而BA.2.75傳染力及致重症機率則有待研究證實,因病毒突變處可能影響其抗原特性,須密切關注對疫情影響。

 據多位專家預期,8月中下旬國內BA.5占比可能增加,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加強各縣市合約實驗室偵測,提早掌握社區零星BA.5個案,屆時將針對個案進行有限疫調,掌握整體傳播方式,是否和原先了解或預期有不同之處,同時密切關注國際疫情發展,持續監測國內社區感染流行狀況。

 觀察「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開放平臺,透過各國主動上傳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病毒基因序列,至今年7月底,序列已超過1227萬筆,且每個時期主流病毒株都不相同。從疫情初期的新冠病毒株,演變至今則是Omicron成為強勢變異株,目前國際疫情仍以Omicron與其亞型變異株為主流。

 新冠病毒最大的特徵,是表面像皇冠的棘蛋白,也是其和人體細胞結合的關鍵「鑰匙」,是引發免疫反應的重要抗原。科學家從目前主要變異株中發現,棘蛋白變異後可能有兩大影響:一是增加傳播力,病毒更容易融入細胞、進入體內,讓病毒輕易地傳播出去,如Alpha、Beta、Delta、Gamma、Omicron變異株;另外則是降低抗體中和力,病毒可能逃避人體的免疫攻擊,讓疫苗的保護力下降,如Beta、Gamma、Omicron變異株。

 後疫情時代,只要有人感染病毒,病毒就會不斷傳播下去,增加繼續變異的機率。因此,讓更多人接種疫苗,是有效對抗疫情的關鍵之一。世界衛生組織與各國公衛學者均認為,全人類疫苗接種涵蓋率攸關防疫成效,要減少病毒變異的空間,最優先的任務就是讓更多人接種疫苗,才能降低病毒傳播率。

 據指揮中心7月底公布新冠肺炎疫苗接種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第1劑為91.9%、第2劑是85.9%、追加劑則是71.4%(若以符合追加劑接種間隔人數統計約93.6%),第2次追加劑接種率7.3%。特別提醒國人,從疫苗和先前感染所獲得的免疫力,會隨時間推移而下降,因此「突破性感染」和「再度感染」的情況仍有可能會發生。雖然病毒不斷變異,但研究指出,接種原始病毒株疫苗所產生的免疫力,在面對BA.4和BA.5時,仍然對降低重症、住院和死亡率,能提供有效保護,呼籲符合接種資格的民眾,應持續接種疫苗。

 此外,部分民眾誤以為,只要確診過就擁有「無敵星星」或「免死金牌」。然傳染病專家指出,Omicron不會只感染一次,如果是感染Omicron BA.1、BA.2或其亞型變異株,都有可能造成重複感染。因此,人類與病毒的戰爭是場持久戰,人類史無前例地在短時間內研發出疫苗,但病毒變異也超乎預期的快速。唯有落實勤洗手、配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新生活,才能最大程度防範病毒的危害。

 綜言之,雖然醫學與科技進步神速,但人類對於病毒的了解仍然有限。隨著全球交流頻繁、都會生活密集,未來病毒對人類的威脅將愈加頻繁,更難以防範。國人除建立認識病毒的衛生素養外,亦應將相關防疫作為融入生活習慣,並盡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各項個人防護措施,才能保護自己以及心愛家人的健康。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