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10/21 

全民國防

【全民國防】強化媒體識讀 破解中共假訊息
 面對日益錯綜複雜的網路訊息,民眾應秉持「二不一要」原則,反制錯假訊息流竄,阻止惡意言論散播,共同維護民主社會穩健發展。(本報資料圖片)

◎朱祥中

 今年初,《Digital 2022 Global Overview Report》表示,全球網路用戶攀升至49.5億,網路普及率已占世界總人口的62.5%,平均每天使用網路約6小時58分鐘;在社交媒體部分,今年1月全球帳號達46.2億,約占世界總人口58.4%(帳號並非均個人)。該份報告的分項《Digital 2022: Taiwan》指出,我國網路使用人數已達2172萬人,約占全國92%,使用時間高達8小時7分鐘,較全球平均值超過1小時,主要活動前6名為觀看影音內容(電視節目、電影、劇集等)、查找資訊、打發空閒時間、和親友保持聯繫、關注時事與新聞、聽音樂。同時也發現我國近半數(48.8%)用戶擔心網路上的假消息猖獗,無法分辨資訊的真實(或虛假)。從上述統計結果顯示,國人日常網路活動形態不僅容易接觸犯罪個人、組織與惡意政治行為體之網路威脅,既有的知識與科技也無法滿足國人對網路安全的需要,因此更應加強宣導政府相關措施。

北京造假傷害民主

 日本《朝日新聞》9月1日刊載專訪甫就任的數位發展部長唐鳳,並就8月初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之際,大量假訊息散播一事詢問;其中,唐鳳表示,散播假訊息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造成臺灣民眾恐慌、對立,此稱為「認知作戰」,若結合軍事行動,就稱為「混合戰」。報導也指出裴洛西訪臺之際,臺灣各行政機關遭受網路攻擊相較過去超過23倍。

 今年,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洪子傑與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洪子偉在牛津大學出版期刊《全球安全研究》也指出,正如俄羅斯干涉了美國總統選舉和英國脫歐公投之舉,中共也干涉了澳洲、紐西蘭及加拿大的民主議程,同時試圖敗壞我國政府對新冠疫情相關防疫政策的信譽。極權主義國家所採取的認知作戰,顯然以網路中的媒體、社群網站、社交軟體等為載臺,成為民主國家的威脅,濫用民主核心價值中的言論自由,以致破壞民主體制。

 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和國家安全倡導組織「保障民主聯盟」,於5月底公布研究《贏得網路-北京如何利用搜索結果塑造新疆和新冠疫情的看法》,內容指出新聞搜尋(Google News和 Bing News)和YouTube搜尋,較一般網頁搜索更容易傳播中共官媒所製作的訊息,以新疆和COVID-19起源有關的主題搜索為例,中共官媒在搜尋結果的網頁與頻道分別大約占22%和25%,與網路搜尋引擎Google和Bing的結果相較,則只占相同查詢主題結果的6%;若將與中共沒有正式關係,但經常逐字轉載其官媒內容的其他訊息來源納入計算,則比重將提高至10%。以中性的詞彙「新疆」為例,於120天內使用新聞搜索試驗結果顯示,有106天的前10個搜尋頁面至少出現1個中共官媒的內容,也就是接觸北京傳播資訊的機率高達88%。若改於120天內使用YouTube試驗,結果顯示有118天的前10個搜尋頁面至少出現1個中共官媒的影片,也就是接觸北京傳播資訊的機率高達98%。同時無論在新聞搜索或YouTube,中共支持的媒體經常占據搜索結果的前3名,而且在任何一天的搜索結果中,出現均超過1次,試驗指出,此一結果並未隨時間而改變。報告認為,因為某些搜尋引擎考慮新鮮度,讓挾國家資源不斷製作各類訊息的中共,有能力運用官媒持續發布北京當局所要表達的內容,同時高度自由化的網路環境在其不斷挹注龐大資訊的情況下,反讓原擬持守道德的獨立媒體,囿於受眾注意力、新事件的發生及可用資源不足等原因,影響新聞週期。不僅顯示中共對主導輿論的積極努力,也讓人憂心受眾對理解威權治理的真相和堅持民主核心價值的狀況,受到曲解的嚴重程度。

 媒體監管機構「新聞守門人」於9月14日發表報告指出,當用戶在「抖音」上搜尋新冠疫情、氣候變化或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等重大事件時,接近5分之1的搜尋結果呈現了虛假信息。該研究公司創始人懷疑這家中國大陸社交媒體,可能故意散布虛假訊息,在美國和西方民主國家中製造混亂。

秉持「二不一要」 5步驟反制

 行政院2017年即揭示,若發生重大災害或社會事件,以錯誤訊息誤導民眾,更易動搖民心,所以做出「社群媒體、通訊軟體及大型網路業者發揮自律精神,邀請民間公正團體加入第三方協查工作,並要求各部會密切注意重要議題發展,適時主動澄清或說明」等重要指示。也因網路爭議訊息影響廣泛,故要求國家情報協調會報及國家資通安全指導小組、行政院國家資通安全會報及行政院資通安全處、行政院治安會報、防制電信詐騙及網路犯罪工作小組、衛生福利部、教育部、內政部、文化部、經濟部及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等部門,就國家安全、資通安全、社會安全、網路犯罪及兒少保護等面向,依業管權責,以維護資訊流通及保障言論自由,並以提升公民媒體資訊素養為目標,實施統合、協調。

 2019年,我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指出,為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與目標,以「核心素養」做為課程發展之主軸,項目內涵其中之一便是「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也就是希望學子能具備善用科技、資訊與各類媒體之能力,培養相關倫理及媒體識讀的素養,俾能分析、思辨、批判人與科技、資訊及媒體之關係。顯示對民眾面對未來充斥科技、資訊、媒體的環境,教育部已完成規劃且執行。

 因此,教育部全民資安素養網提出,民眾遇到訊息應秉持「二不一要」原則,也就是「不製造」(包含不斷章取義)、「不亂傳」、「要查證」,查證時可依照「準確性」、「時效性」、「客觀性」、「涵蓋性」、「權威性」等5個步驟予以破解,如果標題太讓人震驚,或訊息的時間不合理或被竄改,內容由匿名專家背書或卻缺乏證據,或以奇怪的排版或拼寫錯誤等,均有極高可能是假訊息;若是在網站看到,更需注意是否註明資料來源、註明聯繫網頁設計者的資訊及網站基本資料。

 納粹德國號稱「宣傳天才」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在1944年提出警告「儘管英國人的政治思想很狹隘,但有一種方式領先於我們,那就是他們知道新聞可成為一種專業的戰略武器」。中共不斷挾國家資源製作資訊,充斥各類對民主、自由與真相的惡意,透過平臺傳播與民眾無心的分享,傷害世人對自由民主的認知,也影響許多百姓對原應維護的國家利益產生分歧與不必要的爭論,讓民主的議會討論進程或法案確立,受到更多的阻滯,也撕裂社會原來美好的關係。唯有透過持續不斷地宣導與教育,才能讓國人穿戴真理的裝備,識破威權的詭計,並在阻止謠言傳播、點出假訊息錯謬、檢舉惡意頻道(網頁)等方面,為全球民主陣線盡一份心力。

(作者為臺灣印度研究協會研究員)

:::
廣告20240418-24桐花祭「美好彰化 幸福桐遊」內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