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11/11 

全民國防

【全民國防】明辨真偽 打擊錯假訊息
假訊息造成大眾對訊息感到不確定性,影響社會安定,全體國人應謹慎分辨,才能有效防堵,維護社會安定,守護民主法治秩序。 (本報資料圖片)

◎朱祥中

 歐盟網路安全局完成2020年4月至2021年7月網路安全狀況調查,於2021年10月發布《網路安全威脅形勢》第9版報告,提出當今威脅有「勒索軟體」、「惡意軟體」、「加密貨幣盜竊」、「釣魚郵件攻擊」、「資料外洩」、「對IT系統可用性和完整性的威脅」、「假訊息暨錯誤訊息」、「非惡意威脅」、「供應鏈攻擊」等9大類。其中,「假訊息暨錯誤訊息」是首次被該機構年度報告指為重大網路威脅,囿於新冠病毒疫情、網路媒體和社群平臺的大量使用等因素,大幅增加運用假訊息的行為,使用時常混合其他攻擊,破壞支持網路安全最重要的「信任感」。報告也將「假訊息暨錯誤訊息」區分2類,其一是「謠言」,可視為有意為之的攻擊,由惡意行為者創造誤導或虛構資訊,並運用平臺或途徑傳播;另一種則為「錯誤訊息」,可能是發布時誤植、遺漏詞句或關鍵資料,反讓人們基於世界觀決定相信。經由前述可以理解,無論「錯誤訊息」和「謠言」都屬於「假訊息」,且帶有欺騙性質;另一種會被順道及提起的則是「惡意訊息」,其形式有言語暴力、仇恨言論、傳播隱私、散播國家或企業之機密事項等,涉及違反法律規範或普世道德,進而造成傷害。

惡意訊息負面影響深遠

 假訊息的目的是改變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從而透過改變其對現實的看法或凸顯個人先前持有的信念,以影響公眾輿論,擾亂人們獲得真相。人們可能會爭論假訊息與網路安全的關係,須了解的是,「錯誤訊息」和「謠言」攻擊是其他攻擊(如網路釣魚、社交工程、惡意軟體感染)的前置準備工作之一。帶有欺騙性的訊息會讓人們對基本事實和當前事件感到疑惑,嚴重時會導致公共安全、組織聲譽或政府失能的危險,假訊息在某些方面類似網路攻擊,但它不是破壞電腦系統,而是破壞人類認知,引發更大風險,此類攻擊被稱為「認知駭入」。此外,其威脅往往與其他網路威脅同時使用,從而衍生更進階的混合威脅,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威脅的主要目的是破壞網路安全的基礎-互信,透過打破此基礎,連帶效應會波及整個網路安全生態系統,並可能產生嚴重影響。因為人們會根據認知及偏差的事實形成意見,以「廣告」和「點擊率」為主的商業模式,加劇假信息的欺騙能力,刺激資訊網路廣傳假訊息,導致淹沒真相,正如科技和社群媒體的擴張不僅增加網路安全風險,也加劇假訊息的影響。

科技加速發展與散布

 假訊息目前發展的特性也與網路攻擊不同,歐盟網路安全局認為目前主要有5項特點,包括網路釣魚積極利用人們使用網路時所具備的理念,成為假訊息攻擊的核心;現行對於以人為本的威脅進行描述、分解、分類和複製的能力不足,以致作為定量分析、圖形或數位模擬,或為演算法編碼提供參考的難度很高;因人性量化的困難度頗高,導致假訊息攻擊得以受益,尤其當威脅涉及(或取決)於人類行為時(如錯誤行為、認知偏差、技能不足),測量和收集資料的過程更加複雜,導致資料缺乏信度與效度;圍繞假訊息的問題不是區分真假的能力,而是受不斷變化的媒體和政治環境升高的社交認知危機;由於社群媒體平臺和內容創作技術的發展,從政治及社會領域轉移到企業界的假訊息攻擊和影響,不斷擴大。

 人工智慧(AI)被用來建立逼真的個人資料和圖像,或協助撰寫發布貼文,內容和措辭之精細度使其不被注意。運用AI的社群媒體是假訊息傳播基礎,易造成社會混亂。科技部2021年11月曾指出,中央研究院研究團隊已利用AI與機器學習技術,由AI系統自動判讀訊息的標題、內文、時間及來源等資訊,警示讀者該訊息是否可能為高風險訊息。而學術界研發之訊息科技技術僅係輔助工具,事實真偽需相關專業人士查核。非政府組織「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指出,以AI判斷新聞內容真實與否,是非常危險的事,因此其實驗室的研究方式,是從行為傳播、訊息傳散的模式進行分析,而不靠AI偵測內容真假。透過AI的語意分析、語意理解之後,建立知識庫,會發覺很多人接收到「片面」或「被餵養」的訊息。

 另深偽技術(deepfake)正迅速發展,且支援的相關技術持續提升,導致更加容易使用深偽技術創造,而社群媒體則成為有助於傳播這些造假的溫床。此外,也因深偽技術,讓錯誤訊息和假訊息的宣傳變得更加讓人誤信,目前無法完全防制。內政部去年11月在立法院報告深偽技術普及,可能引起的犯罪態樣分析有3類,包括偽造色情影片,如網紅利用深偽換臉技術製造色情影片牟利;其次為詐騙案件,犯罪集團可能偽裝成被害人所信任的人,利用深偽影片或仿製聲音,進行詐騙錢財,傳送惡意連結或進行商業詐騙,被害人可能因為對方是熟悉的人而放鬆戒心。另有特定議題深偽影片,有心人士可能藉此形式,大量散布謠言或政治人物之虛假談話和言論,進而對我國政治、文化、經濟造成重大影響。外交部也表示,倘境外敵對勢力資助特定媒體、關鍵意見領袖(KOL)或高人氣網紅,利用此類造假影音資訊進行政治宣傳或偏頗報導,恐影響我國各類選舉、混淆各國對我觀感、煽動民眾對政府之不信任感及瓦解我政府公信力,進而影響民主運作機制。

鞏固心防遏「中」認知作戰

 總統蔡英文8月19日出席「HITCON PEACE 2022 臺灣駭客年會開幕式」時指出,網路攻擊及資訊戰爭是國際衝突中,最關鍵的攻防領域之一。烏俄戰爭以來,威權勢力擴張,除實體軍事行動,更會結合錯假訊息,以「混合戰」方式,混淆民眾視聽,藉此進行認知作戰。面對未來持續的資安威脅及網路攻擊,希望全民都能共同強化對錯假訊息的辨識能力,並阻斷錯假訊息的散布。

 總之,假訊息利用人性的弱點,以表面合法的包裝掩護,運用受眾對認識與建構環境的脆弱度,直接欺騙受眾,造成公眾對訊息的不確定性、對真相的冷漠,加重試圖尋找真相的疲憊和恐懼,對國家安全、社會安定、民眾安心產生滲透性影響,有賴全體國人在使用科技、吸收資訊、接觸媒體之際,更加謹慎與小心,明辨內容真偽,才能共同守護民主價值,維護法治社會如常運作。

(作者為臺灣印度研究協會研究員)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