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2/26 

副刊

【墨田拾穗】大公無私

◎豐饒

 許多人讀《論語》,會對書中的「君子、小人」感到不解,即以〈雍也篇〉裡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來說,君子是誰?小人又是誰?似乎有些弄不明白。

 孔子雖然生於春秋時代,《論語》中的人物距今至少兩千五百年,有些人名必須翻查古籍才知道,因此,閱讀《論語》總覺十分費事。即以本章裡的「子夏」來說,子夏姓姒,卜氏,名商,字子夏,光是「姓氏」的介紹,就讓許多人看得一頭霧水。通俗地說,子夏就是「卜商」,是晉國的貴族;到子夏這一代時家道中落,但他十分好學,孔子刪《詩經》時,子夏便是得力助手。在這裡,孔子告訴子夏:「你要成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者,不要只是當一個懂得文字卻心量狹小的讀書人。」

 「儒」是有學術修養的讀書人,子夏能協助孔子刪《詩經》,必然已具備「儒」的身分和資格,孔子為什麼要子夏成為「君子儒」?在孔子看來,讀書只為功名利祿,這樣的「儒」是「小人儒」;「君子儒」 是心懷社稷、一心為公,為大眾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事上日益精進的讀書人。孔子教育學生講究「因材施教」,在這篇章句裡,孔子為什麼勸子夏要為「君子儒」?

 早在子夏追隨孔子求學之前,子貢曾問孔子,「子張與子夏相比孰賢?」孔子答曰:「子張也過,子夏也不及。」又問:「然則子張愈與?」曰:「過猶不及。」這段話裡,子貢問孔子:「子夏與子張相比,誰比較能幹、賢明?」孔子對兩人「過猶不及」的「評價」讓人深思。朱熹在注釋這段話時說:「子張才高意廣,而好為苛難,故常過中;子夏篤信遵守,而規模狹隘,故常不及。」這段話,也就是孔子當面告誡子夏:「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的原意。

 孔子勉勵子夏要「開擴心胸、大公無私的為天下蒼生著想,不要鑽文學的牛角尖,要在仁與恕道上力求精進,造福民生。」孔子為推行仁恕之道,周遊列國十四年,可惜,當時各國國君都不重視孔子「行仁」的呼籲,孔子回到魯國後,教導學生「一定要做一個行仁的君子儒」,把仁德大道傳給後世百姓。

 「君子儒」與「小人儒」最大的區別就在:一念為公,則天下大治,孔子的教誨,讀書人應謹記!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