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3/02 

副刊

【墨緣集】為有源頭活水來

◎王漢國

 宋儒朱熹在〈觀書有感〉中的名句︰「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詩,透現出了他對天地循環、心性交融、體用互動之間關係的明察,頗富哲思理趣。

 而其中的「為有源頭活水來」一語,深  入我心。源頭活水,乃天地萬物之根源也,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說明不論現代的科技文明如何發達,人類知識如何進步,都離不開天地之道和自然之理,也唯有體悟個中三昧,才能如活水靈泉般綿長不絕。

 回到人世間,孔子在《論語•述而》中勉勵世人︰「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它對世人的啟示,即在於說明人活於世,不可自以為是、為所妄為,而應當培養心物一體、天人合一的豁達情懷,以及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道德修為。

 若進一步探問,志道、據德、依仁與游藝這四事,其所本為何?一言蔽之,乃出自人類的「良知」與「良能」也。良知屬先天的稟賦,良能得之後天學習,惟良能需要有先天良知的導引,方不致因肆無忌憚、得意忘形,而捨本逐末、一事無成。

 此又如孟子所云︰「人之所不學而知者,其良知也。」若依王陽明的說法,即「千聖皆過影,良知是吾師。」正由於良知本是一個人應對「天理」的省思與覺悟,故人人皆有良知,無上智下愚之別,端視能否中規中矩,躬行實踐而已。

 同理,良知既是應對「天理」的省思與覺悟,其本質上已屬於「道心」的範疇。而對「道心」的最佳詮釋,則莫過於《尚書》所說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永執厥中。」「道心惟微」在這十六字訣中,即是指道心最微妙最神奇的,也是最難參透的。其明竅之道,只有從天地化育中去學習和探索了。

 近讀作家須文蔚的《怦然心動的文學課》後,除對一個作家的養成、陶冶與鑄就,有了更深刻的體認外,尤其對於他從生命與生活角度去探討文學教育本質,所提出的問責,深有同感。

 譬如,關於國文教育的改革,其重點不在於文言或白話的比例問題,也不是文學與語文教學消長的問題,而應直接叩問「國文教師是否『生命在其中』?」其意指教師的置身其中與否,涉及對國文教育的生命態度(如使命與責任),才是真正發揮影響力的源頭活水。

 故「為有源頭活水來」,說明凡事的源頭活水在思辨與抉擇,也在關懷與實踐。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