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典叡/臺北報導
逾半高齡長者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針對長輩健康進行研究,發現一般成人僅1成5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逾60歲長者則超過至5成6,原因不外乎與「上呼吸道肌肉功能弱」等4大問題有關,提醒長輩若覺得睡不飽,不應直接服用安眠藥,應盡快檢查找出病因。
國衛院今(19)日在衛福部1樓新聞發布室舉行「睡眠呼吸中止症病因 年齡大不同」記者會,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鄭婉汝醫師研究團隊公布研究成果。
國衛院院長司徒惠康表示,研究團隊與冰島NOX公司研究團隊、哈佛醫學院研究中心、及中國醫藥大學睡眠中心合作,針對臺灣睡眠呼吸中止症病人,探究其病理成因以及相關的症狀表現,發現高齡長者與一般年齡層病人相比,失眠症狀與無症狀者較多,病因則偏向呼吸模式不穩定。該研究已於去年6月及2024年1月分別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Annals of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及《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鄭婉汝指出,過去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診斷需至睡眠中心進行整夜睡眠多頻道檢查,以平均睡眠呼吸中止指數來判斷嚴重度,每小時5次以上即為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時,配戴正壓呼吸器雖為有效,也最常見的治療方法,但病人不易耐受。近年研究顯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與病因因人而異,新興的個人化治療方法,例如上呼吸道手術、藥物治療,可以針對不同的病因來處置,病人的接受度更高。
鄭婉汝說,團隊分析不同年齡層睡眠呼吸中止症病人的病理成因及症狀,發現三種常見的病因特徵,「高上呼吸道結構塌陷性併呼吸模式不穩定」的患者容易嗜睡,覺醒閾值低,常伴隨失眠症狀,「上呼吸道肌肉功能弱」的患者則無特殊症狀。高齡長者的症狀以失眠與無症狀者較多,病因則偏向呼吸模式不穩定。因此,長者可能因沒有明顯的嗜睡、打鼾等症狀,而容易被忽略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發生。
鄭婉汝強調,因沒有明顯嗜睡、打鼾等症狀,長輩易忽略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但若感到「睡不好」,或親友察覺認知功能下降、血壓節節上升,都可能是肇因於睡眠呼吸中止症;若長輩覺得總是睡不飽,建議要做精密檢查,不要覺得白天躺一躺就好,或只是吃安眠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