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為人才之本,軍隊尤賴優秀人才貢獻各項建軍備戰任務,方能使戰力不斷提升。軍人必須鍛鍊強健體魄、磨練軍事專業職能,而欲培養軍人成為將校之才,更須藉軍事教育灌輸用兵韜略、軍事科學與哲學思維,奠定前瞻宏觀思維與尋求突破之創新識見,百餘年來的現代軍隊發展史,亦是軍事教育的演進史。隨著軍事武器科技日趨進步、任務型態愈加多元,專業軍事教育體系更成為打造強大軍隊不可或缺的重要憑藉。
國軍教戰總則第13條「軍事教育」闡明,軍事教育為哲學、科學、兵學三者融會而成。哲學為戰爭精神之原動力,亦即戰鬥意志之泉源;科學為現代化之張本,亦即建軍備戰應具之知能;兵學為戰場實用之原則,亦即克敵制勝之用兵藝術。各級幹部應融會此三種學養修己達人,創機造勢,發揮無比潛力;尤須針對敵情,洞悉其優勢與弱點,研究有效之戰具戰法,掌握機先,形成優勢,以求制敵勝敵。由此可知,軍事教育之主旨在於明理、知用與知兵,具備此素養,方可成為卓越之軍人。
《孫子兵法》云:「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戰爭為人類殘酷之殺伐行為,軍人卻須以「仁心」為出發,以「戒殺」為念,同時做好犧牲成仁之心理準備;此二者思維之對立,須以戰爭哲學為基礎,方能兼顧。自古以來,「明義理、辨生死」素為兵家必存之思想觀念,不論古今,皆強調仁德為將道之根本;若無基本哲學素養,用兵不戒殺伐,甚至置百姓存亡於不顧者,戰功再高,亦無法為世人所認同,更難見容於青史。因此,哲學為軍事教育最重要之根基,可謂亙古皆然。
科學對於軍事行為具絕對影響力。古代軍人須知器械之用、刀劍之利、弓矢之距、輜重之積,方能平原野戰、攻城拔寨;時至近代,武器科技快速進展,軍人更須了解氣象、彈道、航空、航海、機械、電子及其他科技與科學知識,方能將武器與戰術作為融合於作戰計畫,以充分發揮戰力。當代科技日新月異,科學對於軍隊的影響層面更廣,除了各種軍事硬體基本知識外,軍事幹部更須了解網路、資訊,乃至人工智慧與機械學習等新世代科技,方可有效運用各種新興科技,肆應戰場環境需求。
兵學為軍人必具之基本學能,東西方兵法論述或有差異,然諸多用兵基本原則並無不同,此亦是何以《孫子兵法》、《戰爭論》、《海權論》及《空權論》等基本典籍,不僅未喪失其在軍事方法上的地位,反而繼續列為各國軍事院校的基本教材,透過不同的詮釋方式,融入於現代軍事任務中。在此一基礎上,用兵藝術隨武器科技與威脅環境改變,亦不斷演進,今日作戰概念不僅須針對空中、海上、地面及太空等有形空間的兵力部署,更要涵蓋網路、心理、輿論等無形領域縝密規劃,方能建構全領域作戰能力。
現代軍事學校始於18世紀拿破崙戰爭時代,隨著武器裝備帶動專門兵科設置,進一步衍生出兵科學校、指揮參謀學院及戰爭學院等不同層級專業軍事院校。然在其後百餘年間,各級軍事院校並非軍官的必要學歷,直至美軍於越戰遭受重大挫敗後,經深刻檢討軍事教育對幹部職能與培養聯戰能力之重要性,方於1986年《高尼法案》通過後,建立今日之專業軍事教育體系。此一體系之建立,是打造美軍成為當代世界最強大武裝力量重要原因,亦趨使各國相繼效法,甚至進一步擴大軍事教育體系之範疇。
國軍自黃埔建軍後,軍事教育體系亦經過多次改變。現行專業軍事教育體系,除汲取美國等先進國家發展經驗,設置三軍官校及士官專科學校,做為培養軍士官幹部之搖籃,同時依各軍種特性,設置兵科與專業院校,並在國防大學之下成立指參與戰略班隊,培植中、高階幹部專業與聯戰職能,以滿足建軍備戰需求。各級院校與班隊均教授戰術戰法與專業管理課程,更著重灌輸精神教育與戰爭哲學概念,傳遞軍事科技運用等專業知識,以養成具哲學、科學、兵學素養之現代化幹部。
優秀人才為強大戰力之基石,不論科技如何變化,「人」仍是主宰戰爭勝負的關鍵要素;在人工智慧與自主性科技大興的今日世界,軍人更扮演著防止武力「非人化」濫用的重要角色。儘管戰爭型態隨武器科技與環境不斷變化,軍事專業課程亦須持續更新,然軍事教育仍應堅持「全人幹部」之教育宗旨。不論戰爭哲學理念、軍事科學知識與全領域用兵等,都是軍事幹部終身學習的重點,更要不斷尋求其在未來環境中的嶄新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