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怡璿/專題報導
夜幕低垂,數架空軍F-16V戰機於加溫坪待命起飛,隨後飛行官開啟跑道燈、將油門推至最大,加速升空起飛;F-16V戰機後燃器噴射熱焰,在夜空中猶如流星劃過天空,這正是空軍第4聯隊每月定期實施的「夜航訓練」。為厚植飛行部隊全天候作戰能量,第4聯隊定期驗證飛行官於能見度有限的暗夜中,憑藉飛機儀表飛行,同時與航、戰管緊密配合,在確保飛航安全的原狀況下,圓滿完成任務。
暗夜環境挑戰多 官兵冷靜應處
相較於晝間訓練,夜航訓練因處於夜間「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環境,飛行官無法目視天地線供參考,且生理反應會較日間遲緩,並可能會誤判星光、海面漁火導致「空間迷向」,必須憑藉儀表做各項飛行姿態與諸元修正,並綿密與航、戰管之間構聯暢通,穩固訓練安全的同時,也同步強化夜間作戰效能。
此外,夜航航行若遇需保持無線電靜默情況,又無法用手勢進行機間溝通,飛行官在起飛前地面提示階段,會使用「合約卡」(Contract Card),律定在不同狀況下的長、僚機各自職責,明確彼此對應戰術動作運用,藉以減少無線電使用頻次,足見團隊合作重要性,唯有仰賴平時勤訓精練,才得以培養長、僚機之間的高度默契配合。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共機侵擾與日俱增、時機難料,使戰訓工作不分晝夜,所以在夜間執行共軍追監任務,由於能見度較差,一般而言僅能目視敵機燈光,較難判斷確切航向及戰術動作,僅能藉由地面戰管雷達、機載雷達及戰術資料鏈等提供相關資訊,尤其在F-16V戰機換裝「狙擊手」莢艙後,得以在數十公里外、夜間能見度不佳情況下,輔助標定敵機機型、武器掛載等資訊及紅外線(IR)影像,進一步回傳空作部交叉比對情資,派遣不同機種及掛載應對,使飛行官得以憑藉性能優異裝備,結合平日所積累訓練成果,厚植夜戰能量,展現堅實制空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