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哲仁
美「中」5月在瑞士日內瓦就人工智慧(AI)風險和管理舉行首次會談。由於中共在街廓安裝監視器對人臉進行大規模監控,並透過聊天程式和手機追蹤民眾行蹤,已對人權與隱私造成巨大隱憂,美方在會談中針對中共濫用AI表示擔憂。
科技已深入現代人生活,而應對科技被濫用所帶來的風險,以及減低這些風險對民主的挑戰。特別是人工智慧所使用的演算法「黑盒子」缺乏透明性,當被用於大規模監控時,可能侵害權利與自由。因此聯合國為此通過《抓住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賴的人工智慧系統帶來的機遇,促進可持續發展》決議文。
為求減緩中共「數位絲路」擴張所帶來的隱患,美國科技外交政策由過去的強調「數位主權」轉成「數位團結」,希望透過聯合友盟,圍堵中共在數位領域擴張,並降低對全球數位安全的威脅。據此,美國務院以4個行動領域來架構「數位團結」,分別是建立和維護一個開放、包容、安全和韌性的數位生態系統;與國際夥伴密切協調數位治理方法;強化國家在網路空間應擔負之責任,並通過建立聯盟和吸引夥伴以應對網路空間和關鍵基礎設施的威脅;加強和建立國際夥伴在數位和網路的能力。
而為建構完整的數位生態系,該政策擬將電信網絡、海底電纜、雲端運算、數據中心和衛星網路、運營技術、軟體、物聯網(IoT)、AI和其他關鍵和新興技術的供應鏈也納入其中,因此合作夥伴不限於友盟政府機構,公私合營的角色在此一外交政策中占有相當份量。
G7成員國在6月瑞士峰會中,針對亞太地區提出多項數位基礎建設的計畫,包含透過微軟與谷歌在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設立雲端與人工智慧中心;與臺灣、日本、澳洲和紐西蘭建立合作夥伴關係,設立一條將連接太平洋島國的海底電纜;此一電纜計畫主要是填補「華為海洋」2020年因資安疑慮而被中止的太平洋島國海底電纜興建計畫。
6月初的臺北電腦展,充分凸顯臺灣在全球高速運算與資料中心的伺服器供應鏈扮演關鍵角色,難被他國取代。未來臺灣應爭取擴大參與美國科技外交政策,不僅能強化臺灣資安基礎建設,也能透過與亞太國家科技合作,拓展臺灣外交空間與提升區域安全。
(作者為國防院網路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