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范瑜/專題報導
國立臺灣博物館成立於1908年,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展覽以臺灣的自然生態、自然史、人文歷史與文化為主,除了規劃「發現臺灣」與「博物臺灣」常設展,還有為小朋友打造的「臺灣.我的家」兒童探索展,館方也會舉辦各式特展及活動,歡迎師生、親子、國內外旅客等所有民眾到訪,一同觀賞及探索這座島嶼上精采的自然與人文歷史。
臺博館是臺灣第一座自然史博物館,本館建築落成於1915年,外觀為氣勢恢弘古典式樣建築,有巨大柱子和花葉紋飾的牆、羅馬圓頂,大廳四周有32根柱子,柱頭上有精緻的裝飾,圓頂下是一面彩繪玻璃天窗,建築與臺北舊火車站兩端相望,構成臺北重要的現代化發展地標與軸線。館內擁有12萬件典藏,以自然史工藝產業和歷史文物為主軸,透過展出珍貴文物與標本,讓民眾共同見證臺灣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多元文化。
發現臺灣 飽覽367件珍貴藏品
「發現臺灣」展覽內容主要分為3大主題單元-發現之道、臺灣新象、過去的未來,共展出367件博物學標本及文物,將時間回溯至100多年前臺博館的源起,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擅場的「發現年代」,重新審視那些奠定臺博館收藏基礎的博物學發現和發現者,其中不乏出自於著名發現者本人所親手採集並標註的歷史性標本,如森丑之助與菊池米太郎在上個世紀初所採集的泰雅長衣、史前石器與鳥類標本等珍貴藏品。
博物臺灣 展出特有蒐藏及標本
「博物臺灣」常設展中,分為「自然臺灣」及「浮生臺灣」展廳,以臺博館各學門特有蒐藏或具代表性的標本為重心,展現臺灣的在地特殊性與歷史新定位,並強調人文與自然交融的新時代觀點,提供觀眾認識臺灣的平臺。其中,「自然臺灣」展示臺灣豐富的自然環境及生物多樣性,呈現環境、生物與人群之間,從古到今交織互動的密切關係;「浮生臺灣」展廳則以透過多元族群發聲,以及現在與過去的辯證關係,呈現臺灣的歷史與多元族群文化。
此外,由於地理與時空因素,臺灣為一個擁有豐富自然環境及獨特人文風格的寶島,「臺灣.我的家」兒童探索展從臺灣自然史與人文史的角度切入,分為「石頭會說話」、「森林遊樂園」、「候鳥的小島旅行」、「小島的從前從前」、「海島的輪廓」及「生生不息」等6大展示單元,藉由故事性的敘事、標本文物和互動裝置等多層次的感官展示,引導兒童體驗、思索臺灣自然與人文,加深孩子們對這塊土地的了解及對多元文化的欣賞與尊重。